痰多+汗多=脾虚!开了一张方子后,农村书...

痰多+汗多=脾虚!开了一张方子后,农村书记说我,一把年纪胡话张口就来!让他没想到是的,这番胡话,让他从此免交罚款!

熟悉中医的人都明白,中医就像是一片浩瀚海洋。它蕴含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来,对生命和健康的思考。中国人在几千年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智慧。它体现出炎黄子孙,用数千年的时间,破译出的生命密码。

咱们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不适,看上去令人一筹莫展,实际上,在中医的世界里,很快就能地调治之道。

那中医里到底有多少珍宝,值得挖掘和铭记?太多了。

比如,今天我要说的这张医案,我把它视为浩瀚海洋中的一分代表。

这个人呢,54岁,是个村子的书记。但他有个不好的爱好,走到哪都爱吐痰。
早在五年前的时候,他就有了咳嗽,吐痰的明显症状。按理来说咳嗽、吐痰,这是绝大部分人常有的么。

但他一旦受凉,劳累之后就更加明显,后来演变得愈发严重,白色的泡沫痰,大口大口往外吐,即使是大街道贴着吐一口痰罚款五十,他也时常忍不住。

同时,他还有呼吸急促,气短,急促冒虚汗的症状。

有一次,在外上班的女儿回来之后,说是带着她和老伴做个体检去,但他犟的很,医院是死活都不去,后来在孩子的再三劝说下,她同意找中医看看。

刻诊,我见他脉象虚,稍数,舌淡红,苔白。面色并不是特别好。面容愁苦。

于是,我给他开了一张方子,但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制半夏、陈皮、五味子、山萸肉、代赭石、鸡内金。

他当时呢,本想着这都多少年的老支气管炎了,这药应该怕是成不了什么大气候,让我算了吧。实在不行就是吐痰比较难堪,实在不行就把这“痰”好好治治,倒是不错。

我告诉他,“不管老支气管炎,还是诸症只是假象,关键你是脾虚”。

他满脸不解地问道,你怎么一把年纪,胡说呢?我这充其量也是肺上面的毛病啊?怎么会关乎到脾。

我说你是不是食欲不佳,常常感觉浑身乏力,他点头。我又问道,那你是不是晚上也爱出汗。他接着点头。

那就拿回去,这方子能把你这些毛病都收拾了。他一听:试试就试试,你怎么跟我一样倔。

结果,没多久天,他就打电话说,爱出汗,咳嗽,吐痰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于是他询问是否就此可以停药了。

我说,还不能高兴太早,让他继续服用7剂,巩固改善。后来,原方经过稍作加减,后续调养3剂。自此之后,他所有的问题均已得到痊愈。随访两年,未曾复发。

他曾侃言,要是没听进去你这“胡话”,不知道还要交多少罚款呢。

医案就这样简单,有趣。但是像这样的患者,平时咳嗽,痰多,爱出汗,乏力的人,有不少。所以这张有一定代表性的医案,我才拿出来和你分享。

你看啊,这个人脉虚,舌淡红苔白,食欲不振、肢体乏力、多痰。是不是脾虚?

脾虚,气血不足,所以脉道细、弱、空、虚。脾不运化,胃不受纳,所以他食欲不振。

脾主肌肉。脾虚则气血不养四肢,所以肢体乏力,容易疲倦。脾不能运化,痰湿汇聚成痰,上输于肺,就形成多痰。

接下来,你再看,脾属土,肺属金。脾土不足,肺金就难生,所以肺气不足。肺气不足,收敛不及,于是肺气耗散,这人咳嗽、气短随即而来。

同样因为脾肺不足,体表的卫气生成和输布就会出现异常,这个我之前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脾主生卫气,肺主输卫气)。卫气不能很好地固摄肌肤汗孔,所以容易出汗,容易外感。

可见,这说到底,最根本的就是——脾虚而引发的系列问题。

明白了这些,要解决就很简单了。我们就以“补脾为主,敛肺为辅”部署战略。

①治本——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这是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同时兼具燥湿利水之能。

②治标——陈皮、半夏——燥湿行气,理气行气。这两步,增强化解痰湿之能。
代赭石、五味子、山萸肉——敛肺降肺,改善肺气虚弱,肺气耗散。

③固本——鸡内金——健脾,并以纳摄之性,辅助收敛肺气。

这样标本兼治,把病灶在源头就掐住了,病不好能行吗?

你看,这就是中医巧妙地应对之道,老祖宗早就分析到位了,就怕我们不学习、不了解、不应用。

也正是因为如今的喜新厌旧,崇洋媚外,才让我们的瑰宝在箱底儿迟迟不能发现,反而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奚落,嘲笑庸俗。

我只能说,不知者无过了,但有些不知者也并不见得就是无知。身为中国人,我们一味地朝着西方靠拢,这又和前不久某位公众人物参拜靖国神社有何异同呢?

这样的话,听一听就行了,老头子还是做好自己事情,把病治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毕竟能多治好一个人,中医这片海洋才会更加浩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