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以直接写进校运会秩序册的方法策略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楼红梅
浙江省杭州高新实验学校 王德刚
当前的学校运动会以全员参与、团体比赛和突出趣味为发展方向。由于缺乏“教会、勤练、常赛”的全局化思考,部分学校运动会出现了学生消极参赛、意外受伤和无法完赛等问题。
(大本营,视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vACnBQLylyqTc7UXVBf9g)
一、学校运动会存在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原则
在运动会组织中, 部分学校片面强调比赛的全员性参与,却忽视了项目设置与学生能力的匹配,结果出现了学生抽签报名参赛的摊派现象, 致使运动会的教育作用适得其反。例如,某校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加比赛,设定各组别的人均单项参赛数约1.3项,这其中还不包含接力跑等集体项目。
在个人单项比赛兼项数最多2 项的报名规则下,这就意味着各班级除了因身体原因无法参赛的学生外,基本上每个人都要参加田径单项比赛。这使得很多不具备参赛素养和能力的学生无所适从,而各班级为了集体荣誉又只能变相要求学生参赛。
而这些被抽签、被摊派和被指定的参赛学生,由于能力不足和内心抵触,常常会出现消极比赛的情况。为此,在径赛中出现走路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眼高手低
在运动会比赛中,常有个别身体素质较好或运动经历丰富的学生,由于缺乏对参赛项目的技术学习和战术了解,而出现意外受伤情况。
例如, 某名参加过全省健美操比赛获得二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在参加重力球(重量700g的实心球)投掷比赛时, 自我感觉体能良好且认为比赛简单就拼全力投掷,结果在预赛第三次试投时右肩脱臼。看着学生扭曲的胳膊和痛苦的表情,现场的裁判员、运动员和观众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压抑、恐慌和悲痛的情绪之中。而在跳远比赛中,有一名运动员因为提前起跳且又想尽量进沙坑,结果臀部坐在沙坑边沿上而导致尾骨骨裂。这样的意外伤害,不仅会对运动员造成严重的身心创伤,也会让运动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赏者产生畏惧心理。
(三)随机兼项,学生比赛冲突
在运动会进行时,常会出现运动员因为兼项冲突而无法正常参赛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在基层中小学运动会中尤为突出。即便报名设置了个人最多兼项数,但是受制于比赛进程和学生水平,不同类型项目兼项仍普遍存在,进而产生比赛冲突。例如,某校运动会男子跳高比赛正进行冠亚军争夺,突然有该组未报到运动员进场要求参加比赛。该学生反馈说检录处告诉运动员田赛服从径赛,可在参加完径赛后再去参加相应田赛。学生还表明自己虽然无法获得冠军,但是进入前六名没有问题,要求降低横杆高度开始比赛。为不影响比赛进程,裁判员同意该生在场上现有高度参赛,但由于不熟悉规则,学生认为裁判员故意刁难而坐在场地上哭闹。这不但严重干扰了比赛进程,也导致运动员及其同学情绪激动,影响了体育比赛的积极作用。
二、学校运动会改进的策略
(一)确保教会学生比赛的基本技能
1.体育课开展比赛项目教学运动会比赛项目的专业性较强,跨栏、标枪、铁饼、铅球等项目,常因为技术偏难、场地限制和普及程度等,而制约了学生参与运动会比赛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除了要选择与学生体育学习水平相当的项目进行比赛,还要积极按照课程标准推进田径项目教学,确保教会学生参加比赛的基本技能。
例如,某小学依照课程标准水平二运动技能“单、双手投掷和抛物”的目标要求,将投掷垒球作为学校运动会三、四年级投掷比赛的传统项目,并由教研组将该项目编排进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内容。随后相关教师在体育课上开展了以游戏和比赛为主要形式的垒球投掷教学。经过8次课左右的系统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上步单手投掷垒球的基本技能, 且没有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脱臼等运动损伤。
2.体育课组织随堂小型比赛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2019) 指出每节体育课都要有20分钟以活动和比赛为主的运动技能练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而复杂的教学情境, 使体育课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体育教学活动中组织相关项目比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参加运动会比赛的信心。
例如,某初中依据课程标准中“基本掌握并运用投实心球技术”的技能目标,并结合实心球是当地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项目的现实情况,将投掷实心球作为运动会的特设项目。体育教师为了提升学生投掷实心球的技能水平和学习兴趣,每次课都会组织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模拟比赛。各组学生在相应场地上按轮次, 依次进行共计六次的预、决赛试投, 并取每名学生的最好成绩记入课堂评价记录表。
二、组织学生勤练赛的专项技能
1.拓展集训,限定参赛资格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19年底的教育部通气会上指出,学校体育要进一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中国教科院于素梅博士认为学校体育应依据学生的动作发展规律、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从基础、提高、拓展三个方面确立课程内容体系。可见,学校通过体育社团等拓展课形式提升学生专项运动技能,不仅有利于提升运动会的比赛水平,还有利于完善课程一体化体系。
例如,某校为确保学校秋季运动会的顺利进行,在开学初要求各班至少推荐跨栏、铅球、跳高、跳远项目的男、女生各2人,选报学校本学期为运动会特设的上述项目的拓展课程,并说明只有经过拓展集训的学生方可报名参加相应比赛。学生对基于自选、班级推荐和学校统筹的拓展课兴趣,与报名时抽签摊派比赛的兴趣相比,显然更加浓厚。
2.参赛指导,组织报名比赛
学校运动会通常以班级为参赛单位,由班主任担任领队,体育教师担任教练。无论从体育竞赛专业知识层面,还是对学生运动能力了解层面, 体育教师比班主任更能胜任学生参赛报名的指导工作。提升学生参赛报名的合理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运动特长,还能提升学生在激烈比赛中的安全保障。
例如,某教师通过体育课对全班学生进行了100米和800米的项目教学和随堂测试,并从中选择成绩列前的非跨栏、铅球、跳高和跳远拓展课的学生,作为相应径赛项目报名的推荐人选。然后,根据班级报名分布和学生个人兼项情况, 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参赛意愿的前提下,指导他们选报有利于发挥个人能力和提升团体成绩的参赛项目。而后,体育教师再将报名参考信息交由班主任统筹协调和落实报名。
(三)努力创设学生常赛的必要保障
学校运动会本身是构成“常赛” 的重要一环。同时,为了保证运动会顺利进行所开展的“教会”下的随堂比赛和“常练”下的报名比赛,都有机构成了“常赛”的内容与形式,为学生常赛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提供了切实保障。当然,如何对运动会本身进行改进和调整,是促进学生参与常赛活动和提升参赛体验的必要保障。
1.增设特定项目,做好参赛项目保障
着眼学生发展的“ 常赛”, 以及倡导全员参与的运动会,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去参加竞技性较强的田径项目,而是在“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中,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参赛体验。为此,学校应该顺应当前学校运动会改革方向,在改进现有田径比赛项目的同时,增设具有适宜难度和必要趣味的集体项目。
例如,某校在运动会比赛中设置了全员参与的“8”字跳长绳项目,要求全体学生无正当理由不得请假,以各班级5分钟内的有效跳绳数评定名次,并以单项比赛名次分的3倍记入班级团体总分。同时,还设置了50米迎面接力跑比赛,在班额人数相当和性别比例相近的情况下, 各班选出男、女生各15人参加比赛。这样的比赛设置,在全校掀起了运动会的备赛热潮,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感受体育比赛的魅力,提升了运动会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效能。
2.拟定兼项规则,做好参赛制度保障
由于竞赛编排和赛事管理水平有限,学校运动会的兼项问题很难完全避免。除了要在运动会编排时尽可能避免兼项冲突,学校还要以让运动员顺利参赛为根本,以确保比赛的有序推进为目标,制定合理的比赛兼项规则。
例如,某校的运动会兼项规则为:田赛服从径赛,遇有田赛与径赛的参赛时段重合,运动员可在参加完径赛后再去参加尚未结束的田赛。如果田赛兼项是以远度决定名次的项目,运动员可申请不按比赛次序,一次性完成预赛或决赛的全部试投或试跳。而如果田赛兼项为以高度决定名次的项目,那么在运动员缺席的情况下,其各高度试跳均记免跳,直至全场无人继续比赛时记试跳失败。如果运动员在比赛尚有人试跳时返回,可在高度不降低的情况下继续参赛。这样清晰、灵活和合理的规则办法,能够在比赛公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赛事需求。
3.落实准备活动,做好参赛健康保障
运动会作为全校性的大型体育比赛,其比赛激烈程度和学生运动强度都会远超平常的体育活动。但即便如此,学生参赛前的热身准备活动情况,甚至远不如体育课落实得到位。这不但限制了学生运动能力的发挥, 更为学生参赛埋下了安全隐患。为此,运动会组织者有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落实赛前热身活动。
例如,某校在运动会裁判员会议上明确要求,检录处裁判员必须提醒学生在检录场地进行基本热身,而场地裁判员必须组织本场地的参赛运动员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开始前,场地裁判员要给运动员至少1次相应的试投、试跳或适度试跑的机会,即便是因兼项调整比赛时序的运动员也不能例外。这对有效避免和尽量减少学生意外受伤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 教会、勤练、常赛”,既可以作为学校全面改进运动会的整体策略,也可以作为学校解决运动会具体问题的特定方法,但前提是必须认识到运动会的问题特殊性和对策关联性。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的年度盛事,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它的任何一次改进乃至变革,都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产生新的赛事问题。正如全员参与的导向是好的,但强迫参赛却方法不妥且效果糟糕。学校运动会的组织者只有跳出竞赛活动本身,从“教会、勤练、常赛”的全局化视野去审视和组织比赛,才能充分发挥运动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