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学是易经与八字的象数理论的衍生(二)
但还有一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以《易经》为代表的"象"的方法。
八字命理与周易学中的"象"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客观事物本身的现象;一层是指人们为了反映客观事物给出的模型。人们讲"象"的时候往往是两层意思并用。例如《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系辞上)这个"四象"既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也是指阴阳二爻相重组成的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重卦。
《周易》、中医、八字易象都是用此种方法来表示本体。它也是一种言说,但不是用语言逻辑来直接言说,而是给出一个"象",让人去细细观察、揣摩、体会,然后进行言说,往往对一个"象"可以说出很多很多。正是在对"象"的观察、揣摩和体会,以及然后的言说中,人们可以多多少少地体去到一点"道"。
关于这个问题,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集中的论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王弼在这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认为言虽不能直接表"意",但"象"可表"意","言"可说"象"。如果用我们今天的哲学话语来说,那就是,世界的"本质"是不能直接言说的,但可以通过象来显示。通过语言和逻辑,我们又可以进一步了解"象"的内涵,也就是知道"意",知道了意以后,"象"和"言"都可以不要了。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语言本是一架梯子,我们用这梯子达到了哲学。达到以后,梯子便可不要了。
后来的阴阳与五行思想,都是对《易经》、中医和八字易象的解释,走的都是王弼开创的"以言说象,以象寻意"的道路,具体说来,《易经》六十四卦之象,代表了当时的人们把世界看作由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极所组成,由这两极的运动转化形成整个世界的过程。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先天和后天八卦象,分别见于《说卦》(以文字形式)和宋代(以符号形式),把阴阳作为世界本原和变化动力,五行作为四季和方位。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更深化,更丰富多彩了。但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仍然是外在的。至《太极图》,五行与阴阳、太极才真正并列,成为世界本原、本质。"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图说》)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阴阳五行的世界图景。王弼是《周易》研究中"义理派"的开创者。他的"以象寻意"、"以言说象"的方法,一扫汉代易学诸家以阴阳灾变之象数解《易》的做法,"为世所重"(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不光阐明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
总目·经部易类小序》),论证了"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法与道德。从董仲舒到周敦颐、二程、朱熹,众多哲学家正是在对这几个阴阳五行之象的揣摩、诠释、解读中,建立了一整套支持中国封建社会礼法道德的天理性命之说(心学除外)。这就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所谓"象论"。只不过到了宋明理学以后,已经有点"得意忘象"了,所以很少再提起"象"。例如二程就讲:"《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伊川文集·答张闳中书》)以上就是八字命理学是易经与八字的象数理论的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