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大半夜叫贾谊进宫,竟为“问鬼神”?
最近小编看到一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初读感觉不可思议,好奇使然,就翻了些资料,还真的收获不少。
该句出自《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是: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今天跟大家分享,以此诗为引,聊聊中国人的鬼神观。
《说文解字》云:“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意为人死后就成为鬼,鬼是人的延续和转型。鬼神的来源,大概已经被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那些灵魂学和奇异学的研究者,他们也有一些实验证明过灵魂或许真的存在,我们要研究的是我们中国存在的一种鬼神观念。中国古人其实不太有灵魂的说法,他们将灵魂分为了魂与魄。这套理论大部分是由民间自己完成,道家进行了系统润色,儒家进行了推广和修正。
他们认为:天孕育出了人的魂,地孕育出了魄;魂,是善的,是人的精神与思想,魄,是恶的,负责机体运动和反应;鬼是由魂形成,僵尸不能算是鬼,因为他只有魄,而没有魂。
在南北朝的时候修道的道士又将魂魄细分为了:三魂七魄。
三魂分别是:胎光、爽灵、幽精;
第一个胎光:是三魂里最重要的一个魂,中医判断一个人死亡就常说是胎光丢了;
第二个魂魄:爽灵,代表的是人的智力;
第三个魂魄:幽精,则说的是一个人的性取向和生育能力。
七魄
一魄:吞贼,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免疫系统,古人认为,人生病了能够自愈其实就是这个魄在起作用;
二魄:尸狗,说的是人的警觉系统;
三魄:除秽,代表的是人的新陈代谢;
四魄:臭肺,呼吸系统;
五魄:雀阴,男女的生殖系统;
六魄:非毒,睡眠系统;
七魄:伏矢;这个就厉害了,应该算是内分泌系统,因为我们的魄都归它管。
以上说的是三魂七魄的修道意义,其实已经非常接近今天的科学论断了,除此之外在鬼神的世界里三魂七魄还有其他作用;人死了之后三个魂就会分离,其中一个到阴间去受罪,一个被派往投胎,还有一个则留守在坟墓里接受后人的祭祀。
这种说法非常符合儒家伦理,也轻巧的破除佛教与儒家伦理的矛盾:如果一个人死后就去投胎了,那么宗庙祭祀又从何而来呢?所以儒学干脆就说其中一个魂是常驻坟地的,偶尔还会回到自家的牌位上去监视子孙有没有做不道德的行为。
人类怕鬼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源于人类对于未知的本能的畏惧。人类怕黒,怕死都是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未知导致人类缺乏驾驭的能力,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缺乏安全感。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在本能在骨子里就惧怕未知。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人类比动物更聪明。在于人类比动物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多。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求知,最可怕的就是无知。
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不愧是圣人。因为他知道,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无知。因此,人类最大的幸福不是吃喝玩乐,而是追求真理。
儒家和道家诞生于华夏,我们的文明氛围是以人为贵;以生为主,先生后死;先人而后鬼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鬼与神是不同的生物状态。鬼是各种生物死亡后产生的现象,法力大小不一,吴承恩《西游记》描写有五种神仙:天地人神鬼,也有少数妖怪也可以成仙,他们的法力往往比这五种的法力要小。
鬼神是天生存在或者各种生物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具有种种非凡法术神力的状态。在中国各种传说里鬼神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触摸或看到的,但可以通过祈祷、祭祀等等方式与他们沟通。
《礼记·礼运》载“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儒者早期是类似于民间道士,要帮人治丧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乱离怪神的本质是以生为主,孔子的“不说”是一种高境界。他一方面让人不要迷信鬼神,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事人”上,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保持必要的敬畏之心,不要狂妄自大、为所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