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中药的运用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药量。药方取效,不但在药味,更关键的是药量。但现代市面所常见的中药教科书似乎没有认识到药量与疗效的关系,甚至《药典》中规定的中药上限量根本不符合临床实践。比如,近代名医姜春华治肝病黄疸,用茵陈蒿汤,君药大黄最少用到30克,茵陈用到60g以上;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中附子用量为30~200g,这样的用量远远超过了《药典》标准。我临床用药有些药物用量也大,今天就列举其中几种中药的用量!
葛根可重用,因其属药食两用,性较平和,重用亦不伤正。前贤有重用葛根治疗肩周炎者,其用葛根汤加威灵仙、秦艽治之,方中葛根120克,白芍30克,水煎服,三剂而瘥。我在临床葛根也常用大剂,凡病在太阳阳明,筋脉不利,即可用葛根,且葛根用量要大,方能解肌、透疹、升清气、利筋脉,且无论表热或里热,都可用葛根,用量为60~150g。
白芍这味药,可升可降,能泻能散,能补能攻。利肝气,平肝木,而大补肝中之血。其独具的调肝作用,能使有余之肝气得泻,不足之肝气得补,使之归于平衡。从而使肝郁得解,脾胃自舒,诸经获畅。但需重用,常用量为60~150g,且最好是生用。习惯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老年人,多因燥热内结,津液不足;精神不畅,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我常重用生白芍,通常用量为60~120g,效果满意,切无泻下药之弊!
今时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不少人易现虚火上浮,心中不静,烦躁,易怒,甚至头晕、面红、耳红。从中医分析,酸味有收敛之功,可常服酸味中药以收敛上浮之火,比如乌梅、辽五味子、五倍子等。若脉浮大而空,病人大汗淋漓,精神萎靡,这是元气欲脱之象,则需重用山茱萸,常用量60~100g,能快速收敛元气,治疗虚证、脱证及身痛肢痛等,从而振作精神。
怀山药在《神农本草经》里是甘温之品,“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聪耳明目”,标为上品,所以药物是非常平和的,适应方证也是比较广的,触角比较长,而且可以久服。怀山药能治大病,若证属阴虚而火浮,表现为气喘、潮热、自汗、心慌、心神不宁、咯血等症状,以及脾虚久泻等,可重用山药,或配入药方,或单独应用山药。唯因山药属药食两用之品,其力微,需重用至100克以上,方能收取显效。古书记载,用山药煮熟加糖调服,可治小儿脾虚昼夜咳嗽及食少发黄,神效之极。
在中药大家族中,仙鹤草并不算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药,和人参、鹿茸等相比,知名度要逊色很多,所以价格也低很多。然仙鹤草确实是一味好药,作用并不比人参弱多少,更重要的是具有人参所不具备的多种功效。平日临床我喜用仙鹤草,且用量大,确实具有很好的补虚作用,能够提高人的精力。大多数大夫一般在临床上多用于止血,尤其妇科包括西医都是这样用,我也不例外,在治崩漏症时大多数也要添加这味药,而且量很大,起步都在100克以上,这是常事。但如果仅局限于止血这个方面,那就太委屈这味药了。仙鹤草这味药,我在临床上主要发挥其二方面的作用,一是强壮,可替代党参,太子参及部分人参作用;二是止泻止咳止带之作用,特别是腹泻方面,大将军独挡一面。其中的党参一药常用仙鹤草替代,轻量60克,重则100~150克,效果显著,在止泻方面我几乎是方方不离手,开方第一味必是仙鹤草,充分发挥其强壮和止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