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读论语 I 沈铖老师:我们该读哪一部“论语”呢?
这个第一本呢,是《论语》原本。很多人说了,读原本读不懂啊,其实读不懂不要紧,正是因为读不懂,才需要去读。要知道,其实读得懂的东西,早就已经懂了,何必再去读?岂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么!读书,就是要去读那读不懂的部分。不是《论语》不容易懂,而是你还不懂自己。懂得了自己,《论语》就没什么好不懂的。
要知道《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说话,说话有什么好不懂的呢?往往其实就是没做到,没体会,所以不懂得。因为不懂得,所以知道生命是有上升空间的,还有很大的开发的。也就知道了,你自己还有变化,还可以更好。也就知道了眼前的一切处境,都可以变化。因为你还可以变化嘛,人变化了,一切就变化了。处境可以改变人,但是人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从而实现改变处境。
这是人需要的志气,要知道处境都是你自己造出来的。为什么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呢?核心还是自己造出来的。同样的处境里,就有改变的人,你不改变,想要老天配合你,这是偷懒了,是没志气了。
一切的核心,还是人,还是自己,不要往外推卸。
所以这个第二本《论语》呢?就是你自己。刚才说了,其实读《论语》呢,就是读自己。所以要发现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的感受,不要妄自菲薄,要争气,要有志气。做人呢,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内心的喜欢,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础。
不然《论语》怎么去讲呢?一个主题一个主题讲,今天讲仁,明天讲孝?还是一篇一篇讲?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把二十篇讲完?都不是嘛,我们的目的是要把自己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把事情做好,把人过好。
有的人讲,我过了大半辈子了,还够时间吗?我说,这是傲慢,也是糊涂。什么叫大半辈子呢,不就是经历了几件事么,不就是积累了一些记忆,一些感受吗?然后就抱在这些过去上撒不开吗?那人一定老,一定苦,一定过不好。因为总是觉得那样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那样。
所以呢,这要破,要把自己当做一部《论语》,要有勇气说,我还不懂自己,我还要重新修身,重新过生活,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嘛。讲《论语》,不只是在知识,是生命体验。一个生命和另一个生命不同。
一个人从小长到大,都在环境里,这个逐渐长大和变化的过程,那么你还是原来的你吗?我们这里讲《论语》,学《论语》,先得有一个初心一个可学、能学的初心。要有勇气,每一天开始,都是生命刚刚开始。人要有一点灵气,一点精神,要敢于回归一点小孩子气,别问多大。都曾是小孩子,与天地相比,不算老,不要懂得,什么都不懂,什么可以放在天地之间。
学《论语》啊,要当自己是个小孩子。
这个第三本《论语》,就更简单了,就是他人。别人就是一本《论语》啊!《论语》书里讲的仁义、忠信,不是只有你才有啊,人人都有啊!那么既然别人身上有,你看得见么?看的清楚么?认得真吗?
他人不是自己,感受是不同的。有时候他人也是你看不懂的,这和看不懂《论语》是一样的。但是若是你能看懂了他人,其实也是因为你看懂了自己。毕竟大家都是人,只有人才能够真正的了解人。而人的痛苦烦恼、欢喜快乐,其实都是来自他人,另一个人。
有的人说,世界很大,事情复杂,但其实到最后就不过是来自他人,而不是自己,所以总觉得掌握了他人,控制了别人,就切断了烦恼的根源。其实不是的,他人就是自己,他人对自己造成的一切,还是需要自己配合起来,才会形成问题和烦恼。
不要看很远的世界,他人就是世界。他人就和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么复杂。那也要知道,对于别人来说,你也是他们的他人,你也是很复杂的。所以我们都需要通过了解自己,来实现了解他人,而越是了解了他人,就能越是了解自己。两者的互动过程,是无穷无尽的!
学《论语》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要依赖自己本心的光明的部分。儒家是讲明明德的,也就是说人本就是明白的,要从明白处去做,一点点的做,有一点做一点,只是从光明处去做,而不要从糊涂自私处去做。有人问,既然人开始就是明白的,最后也是要求一个明白,这两个之间什么区别呢?
这个区别很简单,就好像刚长出来的桃子,和成熟后的桃子,是一个桃子呢!但是哪一个更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