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因燥而病,治疗看准一个字

小编导读

秋燥,是指人体感受燥邪而发的一类病证。此病多发生在秋季,有凉燥与温燥之分。一般而言,燥伤于上则咳,伤于中则渴,伤于下则结。治疗之法,宗“燥者润之”的原则,凉燥宜温润,温燥宜凉润。想要具体了解如何治疗秋燥,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则医案吧。

案1

温燥

张某,男,21岁,2001年10月15日初诊。

主因“发热恶寒4~5天”来诊。

现症:口唇干燥,咽干咽痛,微咳,大便稍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外感温燥。

治法:辛凉甘润。

处方:桑叶10g,杏仁10g,菊花10g,银花10g,浙贝10g,沙参10g,牛蒡子10g,豆豉6g,甘草10g。3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10月18日):寒热已退,咳减,仍有咽痛。上方加板蓝根10g。取3剂。

药后病愈。

按:温燥之邪伤人,既有温邪的特点也有燥邪的特征,治疗之法当以凉润为主,此案治疗即选用辛凉甘润之桑杏汤加减。方中牛蒡子既可清利咽喉,又有通便之能;加银花,取其辛凉解毒之功。

陈教授说燥邪虽然能伤人津液,治疗自然应以润燥为主,但养阴之药不宜过多使用,以免引起敛邪之副作用。

案2

凉燥

秦某,男,56岁,2012年11月3日初诊。

主因“咳嗽1周”来诊。

现症:咳嗽,咽痒咽干,受凉加重,夜间尤甚,伴痰少,畏风,发热不明显,睡眠欠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外感凉燥,肺失宣降。

治法:辛开温润,理肺止咳。

处方:苏叶10g,半夏10g,前胡10g,杏仁10g,桔梗10g,枳壳10g,陈皮10g,浙贝10g,当归10g,甘草10g。3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11月6日):药后咳嗽咽痒减轻,睡眠改善,不畏风,仍有咽干。上方加百合15g。取3剂。

药后病愈。

按:秋季天凉气干,人感之后,卫阳被遏,经气不舒,则畏风。肺为娇脏,易受六淫邪伤,燥气内应于肺,肺气失降则咳嗽。燥胜则干,津气内伤则咽痒咽干。入夜之后,阴气更盛,凉为阴邪,两阴相加,故咳嗽夜间明显。舌脉亦支持以上辨证。据分析,治疗当以辛开温润、理肺止咳为主,方用杏苏散加减。方中苏叶、桔梗辛温散邪,宣发肺气,温散寒邪;杏仁、前胡、浙贝、枳壳降气化痰,润燥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当归辛润下气,助诸药理肺止咳;甘草调和诸药。二诊中加百合增加润燥之力。全方配伍辛开温润,表里同治,外散其寒,内润其燥,兼理肺化痰,使表解痰消,肺气调和,诸症自除。

名医医案集

陈宝贵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50余载,有着非常丰富的临证经验,想从更多的医案中学习陈教授的临证经验,来看看这本书吧——

《陈宝贵医案选萃》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精选陈宝贵教授临床医案,按外感篇、内科篇、妇科篇、儿科篇及外科篇分类,其中外感篇分4个病种,内科篇分23个病种(含杂病),儿科篇分3个病种,妇科篇分7个病种,外科病分3个病种。每一病种的验案皆列出辨证、治法、处方、按语,可供临床参考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