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趣味国学 百家姓之七:郑,郑和七下西洋,多少国家救了谁?
好,各位看官,我们上回说了百家姓的吴:
今天说了一个吴
百家姓里排第六
吕蒙非吴下阿蒙
识别三日刮目看
吴道子百代画圣
吴之笔吴带当风
吴承恩写西游记
四大名著说神魔
欲知后事如何也
明日再说百家姓
今天我们来说说郑。
一说到郑,我就会想到郑多燕健身操。不好意思啊,现在公众号知道女性想啥就推啥,所以美容啊,健身啊,频频出现在社交圈、公众号、脑海中。
谁没事去看历史啊,哈哈哈哈。
好了言归正传,其实郑家名人真不少。
大名鼎鼎者
民族英雄郑成功、
航海家郑和、
书画家郑燮等。
郑燮何人也,板桥是也。
郑姓图腾是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
“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一种观测仪器。
“酉”字本意指酒器,引申为与酒有关的官职,如大酋、酋长。
在古代执掌酒业和主持祭祀的官是十分有地位的。
酋人所在氏族为酋氏族,建立了酋邑,后演化为“郑”。
看图还真有点像一个人举着酒瓶,大口大口地喝,旁边酒旗飘扬。
郑字成语: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是说,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国在哪里呢?史料记载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省凤翔一带,后迁到今陕西省华县一带,周平王东迁时的郑国已经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明.袁中道《应天武举乡试录后序》:“吾故郑重其事,令人知工武者,其道亦自光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官场现形记》五九回:“等到引见领凭下来,又去辞行。沈中堂见面之后,果然郑重其事的拿出一封亲笔信来,叫他带去给山东巡抚。”
郑氏名人:
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
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后击败荷兰在台湾大员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当高山族同胞迎接他们时,郑成功即设宴款待,并赠送礼物给他们。收复台湾后,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各部落。
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4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看了看面前4个盘子里的物品,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全岛,使高山族同胞很受感动。所以在收复台湾的多次战斗中,高山族同胞都积极大力支持郑军的驱荷斗争。
所以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多么重要啊。
郑和(又名:马三保、三宝太监),云南昆阳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他早年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后七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
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
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向爪哇方向南航。
永乐四年,郑和船队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
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永乐七年,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率船队出发,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率船队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明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
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27670人。
官868员、军26802名。
其中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
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
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
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
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过程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明史·郑和传》记载的郑和出使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 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传说西洋国一个国王残暴统治国家,他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
而哈桑为了解救被暴君抓去牢里的父亲,飘洋过海找到了郑和的船队,
但是他身无分文,又怎么可能买得起那堪比水晶的瓷器呢?
哈桑内心煎熬,母亲期盼的眼神慢慢浮现在了脑海,父亲往日的形象也不断在他脑海浮出。
于是下定决心,悄悄地潜上了商船。
很不幸,他不过是一个孩子,又怎么可能抵得过经过严格训练的船员的侦查。
很快,哈桑就被两个船员逮了个正着。
“怎么回事?”就在船员将哈桑押下惩处的时候,一个声音突然出现,打断他们。
“大人,发现这个孩子偷偷摸摸地钻上了船,我们正要将他关下去讯问。”
“不过一个孩子而已,适当而为。”看样子他是这里最大的官,哈桑后来才知道,他是郑和。是他,带着这个一百多艘大船的队伍,远渡重洋来到了这里。
哈桑看到了希望。与其被人关下去审讯,不如拼搏一次,求一个希望。于是他朝着郑和喊道:“大人,我只是想借一个瓷器救我父亲,求您网开一面。”
“哦?怎么回事?”郑和似乎听得懂一些哈桑的语言,问道。
哈桑抓住机会,连忙将自己是为何而来,如何而来娓娓道来。
“当真一个孝子。”哈桑的故事不长,但郑和却被他的孝心感动,立马让人为他松绑不说,他还送了两个瓷瓶给他,让他带回去救他的父亲。
哈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瓷器。和传说中的一样,它们精细,光滑,就好像白色的金子一般,让人看了挪不开眼。
再三感谢了郑和之后,哈桑终于带着这两个瓷瓶回到了家中献给了国王,救出了父亲。
郑板桥(原名郑燮),
人称板桥先生,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
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
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
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
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
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清 郑燮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好,各位看官:
今天说了一个郑
百家姓里排第七
郑人买履非郑人
暗喻不顾实际者
郑重其事说故事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板桥难得糊涂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欲知后事如何也
明日再说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