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中的C位担当——郑板桥与他的“竹”
清代画竹高手,首推郑板桥。其笔下墨竹往往瘦劲挺拔、秀劲绝伦,有一股凛然傲气,形象千姿百态,笔墨变化多端,呈现各自不同的情态。他为竹写神、写生,颂其节操、品格,同时也书写自身的豪迈、孤高、傲岸不屈。
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徐悲鸿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郑板桥《竹图》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兰竹图卷》(局部)
提到“扬州八怪”,很多人自然想到郑板桥。认识的郑板桥,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的那首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也因为这首诗,郑板桥擅画竹的印象也牢牢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
清代画竹高手,首推郑板桥。其笔下墨竹往往瘦劲挺拔、秀劲绝伦,有一股凛然傲气;形象千姿百态,笔墨变化多端,同样是数竿竹枝,却有新竹、驼竹、凤竹、晴竹、盆景之竹、庭院之竹、山野之竹、水乡之竹的区别,并呈现各自不同的情态,给人以美的感受。
郑板桥《墨笔竹石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郑板桥并未一味盲从前人的画法,他仔细研究过文同、苏轼、吴镇、石涛、高其佩等人的墨竹。他虽学习前人,但是坚持“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他只学习前代大家的意象,却不模仿他们的手法。
万千变幻的自然景象,也是郑板桥学习的对象。他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尔。”
板桥所绘之竹,多得之于“纸窗,粉壁,月光,月影中”。可见,他坚持以自然为师,强调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这就是郑板桥心中的竹,一种自由、原始的生命力量。
郑板桥《竹石兰图》天津博物馆藏
板桥画竹,讲究会心、讲究有无之间,讲究真与神,还讲究意在笔先,绝不匆忙落笔。简单的几枝几叶,都是苦心经营的结果。
他通过大量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总结出画竹的三重境界:“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物象的感性认识阶段;“胸中之竹”是画家对自然物象内化,构思的理性认识阶段;“手中之竹”则是由心中形象转化为手中的作品的阶段,是技法与形象,自然与情感巧妙结合;“落笔倏作变相”,最终形成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形象。
《竹石兰图》(局部)
《峭石新篁图》就是郑板桥写竹代表之作。此幅长两米,宽一米有余,在巨幅画面上,画中密集的竹林屹立左侧,占据了画面大部分位置。右侧辅以淡墨山峦,和背景中的淡墨之竹一起,组成了画面的远景。整幅画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功力之深厚可一眼得知。
郑板桥画竹的用墨浓淡相宜,前方的竹子用焦墨、浓墨,后面的背景则以浅墨绘就,整体布局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竹子清秀挺拔,诠释了其“君子”风骨。
峭石新篁图 郑板桥
郑板桥在画中自题:“两竿修竹入云根,下有峰峦石势尊。甘雨和风三四月,满庭篁篠是儿孙。刘翁年学老长兄正画,板桥郑燮。”
由此可知,画作是应朋友之邀所作。题跋所提刘翁年,为郑板桥扬州卖画维生的重要友人和资助者。从诗意来看,似有祝寿与祝多子之意。
竹叶茂密
而在他的另一幅《竹石图》中,他更是将主体的墨竹与背景中的群山合为一体。浓墨写就的竹叶与淡墨绘出的山石,相互依存,生长在山石之前的竹叶,为僵硬的石块增添了蓬勃的生机,而画面两侧浅绿色的竹叶,也让画面有了清新的配色。
在这幅画中,我们能更清晰地发现,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枝干,远比现实中的枝干纤细,这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变形。
这样的处理,让竹子的整体更加挺拔、修长,轻佻的竹竿配合蓬松的竹叶,让观者得以联想出竹林的优雅与缥缈,仿佛风一吹来,竹叶就会立刻发出沙沙的美妙声音。配合上板桥的嶙峋怪石,整幅画面可谓轻重有度,面面俱到。
竹石图 郑板桥
郑板桥还将书法运笔应用于画竹中,表现竹叶的生动变化和兰叶的变幻多姿,多而不杂乱。竹叶用书法入味,一撇一捺间绘出竹叶的生动之感,竹节疏朗挺拔。竹叶形呈“介”字“个”字,浓淡相宜,干湿并兼,疏密相间,极富变化之妙。
郑板桥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幅竹石,同样的是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人格化身。
郑板桥《梅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具有传奇色彩的郑板桥,到底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让他以竹喻已?又是什么让他留下“难得糊涂”的人生观?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郑板桥工诗词,善书画,为“扬州八怪”中,最为大众熟知的画家。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凛凛有生气。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也被后世称为“板桥体”。他在书画史上的地位和后世影响,都是首屈一指。
郑板桥《华封三祝图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为“扬州八怪”中影响力最大的人物之一,郑板桥有着极高的天赋与才华,但他一生却过得并不顺遂:他早年丧母,30岁时,先后遭遇丧父与丧子之痛,39岁时,妻子又离他而去。
虽然郑板桥曾中进士做官,但他一生仕途不顺,自嘲“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场倾轧,任职县令十二年未得升一阶,官职不高的郑板桥却爱民如子,屡屡为百姓兴利除弊,为开仓赈济灾民,宁肯不要乌纱。平生“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罢官后,回扬州以卖画终老。
一生不如意,皆入诗画中。卖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都化入了郑板桥的笔中,有无奈也有坚毅,正是“劲节清风觉更高”。“难得糊涂”也成为他的人生写照。
郑板桥《仿文同竹石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文人咏竹写竹,以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高贵品质。
郑板桥画的竹枝少而瘦,以竹喻人,以竹喻己。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板桥之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他在一幅《墨竹图》上题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单是单纯的竹画,而是画家通过画竹,来抒发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爱憎态度。
郑板桥《竹石图》上海博物馆藏
他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又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在他看来,瘦劲孤高,是竹之“神”,豪迈凌云,是其“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为竹写神、写生,颂其节操、品格,同时也书写自身的豪迈、孤高、傲岸不屈。
郑板桥《兰花竹石图卷》上海博物馆藏
竹、兰、石代表着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正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郑板桥的画作、书法、文章,他的精神气节,就如他笔下的竹子一般,让今人即便时隔百年,依旧为其动容。
郑板桥早已去往了属于他的竹之世界,想必那里一定有着漫山遍野的秀竹、清兰与怪石,让他沉醉永久!
郑板桥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他在画竹题跋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郑板桥《兰竹图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郑板桥的“竹”
“竹”是郑板桥最具代表性的题材;
画家借竹之“君子”风骨明志;
其竹,体现出一种自由、原始的生命力量;
其竹是“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结果;
他的竹取法前人与自然,又不被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