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少年张君秋从艺之路(一)初出茅庐
前言
张君秋早期艺术活动的自述文字收入1983年出版的《张君秋艺术散论》中,以《我的艺术道路》和《我的少年时代》两篇比较集中 ,其他纪念类的文字中也包括零星相关内容。《我的少年时代》一文曾由《人民戏剧》杂志于1981年1-4期连载;而《我的艺术道路》一文则发表于1982年6月的《文艺研究》。
1983年6月出版的《张君秋艺术散论》是以张君秋第一人称谈艺的唯一一部著作,整理者是谢虹雯、安志强。
自述的内容仅涉及到1938年张君秋加入马连良的扶风社之前的家事、学艺、演出的经历,给予我们了解张君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世事变迁,以及个人只是凭借记忆回溯当年,因此难免会有模糊、颠倒;不同的人、事在时空上的混乱、嫁接的情况;有的事当事人不愿意述及就故意回避、含混;甚至还有明显的错误,这些都造成自述材料本身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包含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张君秋的艺术经历,就必须通过查找可靠资料加以甄别、确认。所幸的是张君秋登上京剧舞台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报业已经比较发达,剧院的京剧演出和演员个体的宣传都比较详实而丰富,报纸刊登的演出广告最为准确地展现了可以具体到某天、某地演出的剧目、同台演出的演员等信息。将这些报纸资料与张君秋自述的回忆对照起来,大致上可以还原比较真实的早年张君秋艺术活动的轨迹。
大致上可以把张君秋初登舞台到脱离扶风社这一个阶段看做是张君秋艺术之路的第一个阶段,而这一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初次登台(1935年)
▲搭雷喜福班、跟尚小云学戏、搭长庆社(1936年)
▲搭王又宸、孟小冬班赴天津演出(1937年)
▲随马连良去上海参加黄金大戏院重新开张庆典演出(1937年5月)
▲搭马连良、谭富英、王又宸班演出(1937-1938年)
▲正式加盟扶风社(1938年)
张君秋加入扶风社差不多是1938年的下半年,张君秋也正好满18周岁成人,之前的艺术经历可以定义为“少年时代”,这与张君秋的自述也是相一致的。
张君秋《玉堂春》
自述《我的艺术道路》中第一节“你能吃苦吗?”说:“我十三岁,为生活所迫,母亲将我‘写给’了李凌枫先生。”,而在《我的少年时代》第四节“随师学艺”中又说:“我‘写字’拜师是一九三四年的事,具体日期已经记不清了。”
因为张君秋“写给”李凌枫之前已经由李多奎先生介绍跟李凌枫学戏了,只是当时是交“月规”,就是按月交学费。学了一段时间,李凌枫就看出苗头来了,而张家交不起更多的学费,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写字”。所以,张君秋应该是13岁学艺,14岁“写字”拜师。
自述第五节“初登舞台”中说:
“到我十五岁那年的岁末,师父让我在吉祥戏院唱一场戏,唱的是《苏三起解》,这是我第一次登台演戏。”
这里的线索是“15岁那年岁末”和“吉祥戏院”。15岁是1935年,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大约阳历年底到阴历年底这一段时间可以称之为“岁末”,即使再扩大一点时间范围,大概是在阳历11月份算起吧。然而,搜索的结果超出了“岁末”的范围,张君秋最早演出广告出现在1935年的10月份。
1935年10月4日北京《平报》张君秋演出广告
北京《平报》1935年10月4日夜戏广告,特别标明“特约童伶青衣花衫初次出演”。张君秋初登舞台并非如张君秋自述所说“15岁的岁末,吉祥戏院《女起解》”,而是1935年秋,华乐戏院《玉堂春》的“会审、监会、团圆”。巧合的是当天吉祥戏院是号称“五大名伶”的徐碧云也唱《玉堂春》,不过他唱的是后部五至八本《玉堂春》。
与张君秋自述进行两厢对照,就是可以证明10月4日这一场演出之前是不再可能有可以称为“岁末”的其他演出,这一场演出就是张君秋初出茅庐的首演。不但《平报》有广告,北京其他报纸也有演出广告可以为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般旦角出台唱《三堂会审》是要讨“满堂红”的口彩;童伶登台,以唱为主,做表尚比较幼稚,故选择“会审”,全场大部分时间都是跪着唱,相对稳妥。合作的演员陈盛泰、赵绮霞、高维廉、李宝奎、朱斌仙、陈喜光、李一车等,阵容虽不是最为顶尖,但对于第一次出演的张君秋来说已经很整齐了。张君秋记忆有误情有可原,而有的资料在张君秋误记的基础上又进行“加工”,将张君秋初次演出说成是和名丑萧长华先生合作。还说为了第一次唱《女起解》,张君秋和萧长华在王瑶卿家排了好几遍戏,这就不只是编得离谱,更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伪造。
张君秋生于1920年10月14日,所以,张君秋初登舞台时尚不满15周岁。
初登舞台之后的“岁末”确实还有一场演出,同样的戏码,在同样华乐戏院又上演了一次。
1936年1月1日北京《平报》张君秋演出广告
1936年1月1日北京《京报》张君秋演出广告
这是1936年元旦日场演出,张君秋还是大轴《玉堂春》的“三堂会审、监会团圆”。同台还有刘宗杨的《安天会》、高盛麟的《挑滑车》,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也约进来唱了一出《钓金龟》。《京报》广告虽然把张君秋、刘宗杨、高盛麟放在最上面,却把李多奎三个字用最粗体大字登出,以示号召。刚刚出科的裘盛戎、贯盛习、贯盛吉、袁世海等富连成的子弟也参加演出。
这两场《玉堂春》是张君秋第一次与北京的京剧观众见面,也是张君秋舞台艺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