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景║难忘家乡的那眼古井(散文)
村里有一眼古井,在路口往南一点的地方,再南面是谁家的老屋,好像故意挡住井的去路。村里人称呼井的量词为“眼”,“一眼井”或“几眼井”,所以,古井就是我们村庄的眼睛。一只深邃的眼睛镶嵌在村庄的怀抱中,日日夜夜,仰望天空和飞鸟。
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打出来的,好多人都不知道了。小时候,听村里年长的老人说,这口古井,是民国时期曾祖父请人打造的,也不知真假,如果真这样算来,古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小时候村里人吃水,都是从井里挑回去的。清晨,晨曦刚染上林梢,谁家的木门“吱溜”响了,男人拖着拖鞋,惺忪着眼,挑着水桶出了门,慢慢悠悠直奔水井。技术娴熟的男人,用扁担的钩子挂着水桶,在水里左右摆两下就可以打满拎上来,而女人和孩子,只能用绳子绑着水桶系下去,再把水提上来。井边,常常有人在捞失手掉下去的水桶。
挑水,是每个家庭的力气活儿。从小到大,看到劳作归来的父亲,一担一担往家里挑水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的父亲可以不用再这么辛劳呢?四年级开始,有时候洗菜做饭洗澡的时候水不够用,我也会去井边担水回来把水缸装满。这样的情况不常有,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是父亲用他的肩膀,挑起了最沉的担当。
记忆里面,夏天古井里水最旺,一场暴雨,有时水位漫到井口,伸手可及。到了冬天,井口总是笼着一团热气,井水永远不会结冰,水桶下去,也提起一团热气。井用久了,水就冒得慢了,水质开始浑浊,所以,井是要淘的。小时候,父亲一个人顺着古井的石壁慢慢爬下去,把井底几年沉积的淤泥杂物挖起装桶,吊出井口。淘出的泥沙里什么都有,有破碎的罐片,也有树枝、石块、小孩子的凉鞋等等。
小时候,父亲常说,古井里是有井神的,井底的神也叫龙王,井底也有个龙宫,直通向大海。小孩子是不可以独自去井边玩耍的,不然,龙王会把他拽到龙宫,做了金童玉女。有一次我大着胆子趴在井口往里看,自己把自己吓了一大跳。我没看见井水,探头的瞬间,一个白亮亮无底的深渊呈现我面前,仿佛我会被突然吸进。仔细看去,才明白那是井底辉映的蓝天,根本看不到井底。井壁上结着青苔,破损的青砖缝里,蹲着几只青蛙,顾自地歌唱又戛然而止。
记忆中,发生在那口古井边最惊险的一幕,是有个外地人从井边经过,想去井里捞水喝的时候,不小心就掉下去了。幸运的是,他是脚先下去,他用手,抓住了旁边的缝隙,才没沉到井底去。附近干活的乡亲看到,赶紧跑过去,用锄头把他拉了上来。
井里有青蛙,喜欢在里面呱呱歌唱。我们一群孩子,常常趴在井边看青蛙,那些青蛙也会停下歌唱看我们,看一会儿后,就继续呱呱高歌。也有被我们惊吓到的,受惊的青蛙就一个跳跃,藏到水深处,水面,只留下一道弧线和水花。
岁月漫漫,我们长大了,井也不可避免地老了。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来自深山里的自来水似乎更清,更甜。再后来,我们一家人也搬走了,那眼井渐渐闲置、枯涸、淤塞。水死了,井也死了,村庄的眼睛从此消失了。
2008年.春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周华景,广东省梅州市人,常用笔名:周逸帆、萧登。凤凰网专栏作者,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梅县区作家协会理事。
编辑:林诗晴;校对:沈晋军
策划:周逸帆;责编:琚建波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