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朝的统治者 是印尼“米娜哈萨”(MINAHASA)族的先祖吗? Weliam H. Boseke先生的讲座会纪事
中国汉朝的统治者
是印尼“米娜哈萨”
(MINAHASA)族的先祖吗?
Weliam H. Boseke
先生的讲座会纪事
文:张茂荣 图:罗捷利
“努山达拉”NUSANTARA群岛有一万七千多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于大洋洲和亚洲之间,它是多民族、多语言的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学者WILIAM H.BASEKE和数个考古队合作,对印尼北苏拉威西省(Sulawesi Utara)的米纳哈萨县里素有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米纳哈萨”族群(MINAHASA),进行了十多年的考察、访问,往返于中、印两国之间收集数据比较分析,通过肤色、面相、习俗、语言、古迹等,论证MINAHASA族的先祖为中国汉末宗室。
最近WELIAM H.BOSEKE终于写出一本书,其印尼文书名为:
PENGUASA DINASTI HAN LELUHUR MINAHASA
即:
《“米纳哈萨”族的先祖是中国汉朝的统治者》
作者WELIAM H.BOSEKE到中国四川等地考察後,于2018年9月8日(星期六)来港,由香港印尼研究学社为其举办一个讲座讨论会。
讲座讨论会在巨港(香港)校友会会所举行,上午9时开始,有兴趣和关心印尼民族建设,对印尼人文和族群历史甚感兴趣的学者和僑友陆续来到会场,和一早就到场的主講嘉宾 : Mr. Weliam H. Boseke 攀谈。
出席者中有香港 KITLV研究员、东南亚人文历史研究学者戴渊先生、新加坡华中校友会郑迪文先生、香港东南亚舞蹈团总监廖春慧女士,香港印尼华侨华人历史学社邝福蒸,香港北京华僑联会梁凤翔、邓锦华,香港华人华僑总会罗捷利,香港智能保健学会刘华坚,香港集美校友会李可孚,雅加达八华校友钟育新、陈暉,新华校友温世強,巴中校友张欣荣、陈友茂,棉中校友会程世忠,巨港校友会姚悦茂,印尼在港留学生Sugito Benny Putra、Garuda;学社同仁有叶怡輝、廖莉莉、王金铭、黄淑源、施余昀、郑松、赵春近、陈春輝、陈永华、洪荣星、陈茂相、潘秀霞、董华兴、张茂荣等。
Weliam H.Boseke与学社同人。
右起:廖春辉、郑文迪、叶怡辉、张茂荣。
先到场的Weliam H.Boseke和张茂荣相互认识和交谈。
9时30分座谈讨论会正式开始。主持人首先请香港印尼研究学社黄淑源用印尼语和中文对作者作一简单介绍。
他指出:1958年在印尼万雅佬(Menado)出生的作者是一位经济学者,从事工商业保险顾问。2002年基於社会上有人把宗教政治化,危及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45年宪法为根据的统一印尼共和国,因而办小报宣传民族和谐、坚持“殊途同归”的建国五原则。
他不惜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并自资作调研、考察、收集分析资料等,奔波於印尼和中国四川之间,对米纳哈萨族群的历史和来源进行了16年的探讨。
黄淑源介绍主讲嘉宾Weliam H.Boseke。
米纳哈萨县(Kabupaten Minahasa)在北苏拉威西省(Sulawesi Utara)。
接着主持人邀请Weliam H.Boseke先生介绍他对印尼Minahasa族的研究过程和成果:
他用印尼语表述,因此,有时需要主持人用中文作些解释或翻译。他首先说:
(一)Minahasa族的人口约有1.4百万,族人在外形和印尼马来族有较大的区别。他们肤白皙、单眼皮(sipit);
(二)他们的语言(方言)除了受过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语的影响,不少来自古汉语;
*Minahasa方言现在虽都和印尼语一样都用26个拉丁字母拼出,但其含义却完全不同於印尼语。据作者会同文字专家进行多年细仔的收集比较,发现许多语句和汉朝末蜀、魏、吴三国的历史有关。如:
# Warena是Minahasa方言“旗帜”(bendera)的意思,他解释说:如把warena按字音分节,即成为wa re na,其发音相似於汉语的“华人拿”。中国汉朝统治者和带兵的将官,都有一面写上自家姓氏的旗帜,汉末蜀、魏、吴三国鼎立并纷争多年,最後归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处於四川(益州)的蜀国覆灭,刘氏宗室成员携带汉族後裔向东、西和南方逃难,妇孺皆跟随并以“旗帜”是瞻。
Weliam说,warena原为warenai,即汉语的“华人拿裔”,也就是说逃难时“汉室成员携带(拿)後裔”逃离故土跟着旗帜走的情景。warena遂成“旗帜”之义。时过两千多年,虽然Minahasa人已不知warena的来历,但仍然十分乐意被人称呼为warena,它已是身份的象征。
# Kabasaran是Minahasa语“军士”之意。来源於古汉语的“开哗杀人”(Kaihua sha ren),即“对立的双方发生争吵呼喊(哗然)弑杀”,Kai hua sha ren遂演变成 Kabasaran。(orang yang bertempur/saling mbunuh)
# Minahasa族逃离故土後,常思念和歌颂故国蜀汉特别是他们的建国主公刘备,这些肃穆的颂歌称为Malesung或Shumalesung即是“穆屡颂”或“蜀穆屡颂”。
# MINAHASA一词的来历:蜀汉战败时,刘备已死,子刘禅(阿斗)继位,刘禅封王氏(原是张飞长女的贴身丫鬟,颜值高而贤惠,刘禅极宠爱)为贵人,百姓称“贵人母”kai ren mu,演变为Minahasa语 Karenma,她是Minahasa人的救星,据传说,在敌人的军队侵入之前,“贵人母”把百姓和皇室的孩子们派人护送到江边乘蜀汉的木船逃难,故“贵人母”Karenma也称Inamu,即由汉语“廕爱母”演变而成。
人民纷纷携带孩子逃离的情景是刻骨铭心的,即汉语“民拿孩子啊!”
Min na hai zi ah成为他们的永久记忆,终於变成民族的名称:MINAHASA。
# 因此,Minahasa族人有不少和汉语“童”字相关的词语,如:
Tonsea意为anak-anak turun kebawah,即汉语的“童下”;
Tombulu意为bocah bocah yang di bagian kaki gunung,即汉语的“童部麓”(在山脚下的儿童);
Tontemboan意为anak anak yang naik ke perbukitan,即汉语的“童登坡安”(儿童安全地爬山坡);
Tondano意为anak anak sampai ke sana,即汉语的“童到那”(孩子到了那里);等等。
Tonsea, Tombulu, Tontemboan, Tondano已用作Minahasa不同族群的名称。
(三)他们的姓氏(marga)也和印尼的其它民族不同,富有文化涵义。不同于其它民族,Minahasa族人的姓氏没有世袭,也不是用简单的字或词表达,而是取自著名颂歌的歌词,或以某个事件或人物的名称表示,而事件或人物和他们的历史文化或传说有关。如:“贵人母”(Karenma)颂歌;纪念保护他们的武士 Shuaolang,即汉语的“蜀鏖郎”等。
(四)他们有自己的特殊习俗,在Minahasa县有保存多年的古迹,特别是墓葬可供考证。Minahasa族的歌舞不像印尼歌舞有明显的欢快节奏感,特别反复诵唱的祭祀歌,肃穆而低沉。至今保存的石料棺椁群最能说明米纳哈萨族的历史和来源。那些石墓群一律向北排列,说明存殁对北方故土的怀念和期盼。石棺的结构和在中国四川省发现的相似,其顶部的造型雕有象形文字(如图),是中国方块字的初型。
Waruga上半部的雕刻表达子孙代代传。
Minahasa族的舞蹈。
以上仅是笔者在聆听Weliam H.Boseke先生演讲後的综合报导,是挂一漏万的非专业性的文字。
Weliam H. Boseke先生显然做了极有意义的探讨,他的研究成果将进一步证明印尼是多民族、多语言的统一国家。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现和整理是对印尼多元文化宝藏的进一步开发和认识,把这些宝藏展示在世界上,将使印尼的多元文化更显得绚丽灿烂;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揉合在一起,将对印尼的民族建设和民族和谐获得更大的动力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Minahasa族的历史和来历,如果进一步证实和承认Wiliam H. Boseke先生研究的成果,必然会增强印、中人民之间亲和力,其意义十分重大。
Wiliam H.Boseke先生从各方面叙述他经多年考证的情况。详细内容都已在他所著:PENGUASA DINASTI HAN ─LELUHUR MINAHASA一书中详述。
本报导文责由笔者自负。
Weliam H. Boseke先生。
讲者与听众。
香港印尼研究学社同人和嘉宾合影。
图为作者Weliam H. Boseke先生的Facebook,记录了他在香港与印尼研究学社交流报告会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