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美最谜的一首诗,风格清奇,在历史上圈粉无数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其实是很不利的。除去唐王朝已经进入了晚期,朝政腐败,党争不断,藩镇割据,再也没有辉煌盛世的样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来说,也已经经历了几次高峰。在唐初有四杰等文人勇于革新,在盛唐李白和杜甫分别创造了瑰丽神奇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在中唐时有白居易的辞质而径,就连李贺也拥有鬼气森森的标签。
按理来说,高峰之后就是低谷,更何况唐诗高峰时期太长,各个时期伟大诗人层出不穷。然而,就是在唐王朝晚期,李商隐和杜牧一起,依然成为了诗歌文化的棋手。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十分动人。然而,他最为出名的还是隐晦迷离,难于索解的朦胧诗风。
近期在网络上流行了一个段子,那就是某明星居然不识李商隐,被人点破还强行解释说此人太过冷门。话一出口,天下哗然,即使放在唐朝,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李商隐的地位在所有诗人中也能占据前排。他的代表作很多,小珏相信,这首《锦瑟》是圈粉最多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诗歌本来就隐晦难懂,更要命的是他还不起题目,写下了众多的《无题诗》。他像一个孤傲的哲人,并没有让所有读者读懂的义务,与白居易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只负责抓住一瞬而过的灵感,谱写最美的诗歌,至于谁能读懂,他并不在意。这首诗表面上有个名字,其实也是无题诗,只是后人按照习惯,取全诗的前两个字当作题目而已。
读完这首诗,绝大部分的读者都会有两个感觉。一是茫然,作者到底在说什么,似乎有一点点懂,却又并不十分清楚。二是美感,这首诗的韵律、节奏和构建的画面,实在是美不胜收。即便是看不懂内容,但也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全诗的美感。
也许,这就是李商隐的初衷。他并没有指望读者读懂,也许他也不希望读者懂,否则就会增加注释辅助我们。他只是表达那一丝心境,用秾丽的文字,触碰到读者灵魂的深处。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史上争议很大,也没有一个定论,小珏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表明这是睹物思情,由锦瑟引出自己的感叹。第一句中就有一个争议: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你见过“瑟”有五十弦吗?如果因为作者年已半百,就用虚构的五十弦来对比,是不是太过于牵强了?
一般来说,有两个解释。因为《史记》中记载过,传说中善弦歌的女神素女所鼓之瑟为五十弦,但黄帝嫌她弹奏曲乐太过悲凉,所以后人常用“五十弦”说明悲哀之曲,“五十弦翻塞外声”也就是出自于此。另一个解释是瑟本来就是二十五根,因为都断了,所以才是五十根。中国文化本来就用“短弦”来比喻妻子的亡故,这首诗很可能是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后面四句,诗人则是用“庄生梦蝶”、“杜鹃泣血”、“蓝田日暖”、“沧海月明”四个典故精彩构建了四个朦胧的场景。很多人非要强行一个个解释每个场景甚至每个字的意思,小珏认为大可不必。诗人就是用营造神奇、空灵的意境,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体会。
最终,诗人将全文收紧到最后两句,将读者从想象拉到现实之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些铺垫的美景,只是追忆而已,陪伴自己走过的人,也已经物是人非了。这一切,都留给了惘然中的作者,也留给苦苦求索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