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所写一首名词,欧阳修却出言讽刺,结果此词开创了一个时代

相信大多数人听说范仲淹的大名,还是从语文课本上那篇《岳阳楼记》开始的。此文不仅仅是文采华丽,气势磅礴,更重要的是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了古代士大夫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文人的节操,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其实,除了《岳阳楼记》之外,范仲淹还有一首词,也有了不起的贡献,那就是《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写得非常精彩,它的上阕之中,使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边塞的总体形象。词人敏锐地抓住了塞上风光的不同,秋天来到时与中原内陆的风景相异,大雁刚刚飞到这里,转头就离开了,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可见边塞的苦寒,是谁都不愿意忍受的。

在这萧瑟之中,边疆的号角声却是此起彼伏,层峦叠嶂之间,烟雾缭绕,夕阳西下,孤零零的城门紧闭。没有感情的铺垫,作者就将边塞的凄凉、冷清尽显无余。

上阕是在写景,下阙则是在抒情,作者表达的是将士们的壮志难酬之情和爱国思乡之情。当他们饮下一杯浊酒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相隔万里的亲人。但边疆战事未停,并没有像窦宪一样,建立燕然山石的功业,又怎么能够半途而废呢?寒霜满地,远方传来了悠悠的羌笛声。我始终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军为了打胜仗操碎了心,头发也白了,征夫们更是思念家乡流下了热泪。

作为一个文官,能写出如此情真意切的边塞词,是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范仲淹在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中,一直以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他屡败西夏,赢得了“腹中有数万甲兵”的美誉,这才有了《渔家傲·秋思》。

这首词一出,在当时的反响也很不错。但是,范仲淹的好友欧阳修,却在一次酒醉的时候,颇为不屑地表示:这只是“穷塞主之词”。而且,他还将自己的一首《渔家傲》拿了出来,指着其中一句“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说:这才是真元帅要说的话。

欧阳修和范仲淹当过最大的官都是参知政事,平心而论,欧阳修在文学上的成就确实要高过范仲淹。但是,对于这首词的评价,许多后世文人却都站在范仲淹的这一边。比如清代的贺裳就在《皱水轩词筌》中旗帜鲜明地指出: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若欧词止于谀耳,何所感耶。

明朝人卓人月在《古今词统》称:诗以穷工,惟词亦然,“玉阶献寿”之语,不及“穷塞主”多矣。诸如此类的评价,在各种词集中见到了很多。其实,范仲淹的词,是亲身经历了战场的无情和危险,而欧阳修的那首《渔家傲》,是送人出征的,当然只有美好的希望,并没有整日提心吊胆的生活经历。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它打开了词作的一扇窗。在此之前,词作早已有之,直到宋朝,依然是摆脱不了艳情小调的标签。而且,词作的风格基本上都是婉约派。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才是豪放派的先驱,但是,《渔家傲·秋思》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感情上,都已经远远脱离了婉约词的范畴。至少,它应该为豪放词的登场,拉开了序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