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次葬礼后,乾隆性情大变,再也不是彬彬有礼的皇帝了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紫禁城的丧钟响起,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在陪同皇帝、太后东巡的归途中去世。乾隆痛失了爱侣,如同发了疯一样,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皇后是在一艘叫做青雀舫的大船上走完了余生,乾隆便命令要将青雀舫抬入京师。水路尚且方便,路陆确实艰难,更难办的是京师城门狭小,根本无法让体积庞大的青雀舫通过。为此,乾隆甚至打算拆掉城门。

乾隆与富察氏的感情深厚,由此可见一斑。富察氏曾经生过两位嫡子,嫡长子永琏作为皇储,已经写入了秘密立储诏书之中,嫡次子永琮,也被乾隆亲口许诺作为继承人。可惜,这两个孩子,都没有能够活到成年就夭折了。富察氏也是因为爱子的离去,身体大不如前,年仅37岁就去世了。

对于元配皇后的离去,乾隆悲痛万分,他亲自服丧,表达哀思。他发出谕旨,对皇后的一生做出高度评价。而且,他还不理会礼臣们建议,打破常规亲自为皇后定下“孝贤”的谥号。本来,妻子去世,作为丈夫如何悲痛,也不过分。皇后去世,皇帝悲伤也在所难免,群臣没有太当回事,以为过段时间自然就平静了。然而,后来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首先,皇帝通过内阁下令,各省文武官员一律要到京师治丧,这在清朝首开先河的。根据清朝的《会典》记载,康熙十三年,孝诚皇后去世,康熙生怕治丧过于隆重会影响当时的平定三藩大业,便已经禁止外省官员前往京师。这也就成为清朝皇后的成例,后来康熙的几任皇后,包括雍正的孝敬宪皇后大丧,都没有让外地官员赴京。

为了增强说服力,乾隆甚至抛开清朝的《会典》不提,而是援引了《大明会典》的礼仪,命令各省官员要到京师治丧。大部分官员自然不敢违逆,但也有少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来到京师。乾隆一一记在心中,督抚、将军、提督、都统、总兵等等没有奏请来京的,都被降两级并消去军功。光这一点,乾隆一口气处理了包括督抚在内的五十多名官员。

更骇人的还在后面,按照清朝礼仪,在皇后去世后,有一系列禁忌,其中一条就是“百日内不准剃头”。我们知道,满人的发饰是“金钱鼠尾”的辫子,其余部分则是光头。时间一长,光头的部分会长出头发,所以要经常剃,才会保持光亮整洁。但在大丧期间,就是不准剃头,用来显示自己伤心过度,无心注意仪容。

说是这么说,在此前也没人真正落实。包括雍正驾崩,许多官员未满百日就剃头了,也无人追究。这一次,乾隆却大动肝火。首先是锦州知府金文醇擅自剃头,被刑部判了斩监候,结果乾隆还要痛骂刑部尚书盛安,并将他关了起来,罪名是轻判了金文醇。

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被乾隆看出剃了头,遭到斥责,最后被革职发往边疆做苦力。最倒霉的是湖广总督塞楞额,乾隆得知他也擅自剃头后,终于下了杀手。他表示,自己是不是太仁慈了,所以还有这么多人敢闯禁区。结果,堂堂总督,就为了头发这点事,被勒令自杀。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因此被革职。

在这段时间内,乾隆吹毛求疵已经到了极点。翰林院制作的皇后册文,将“皇妣”一词译成了“先太后”,这让乾隆大为震怒。礼部尚书阿克敦被判斩监侯,秋后处决。这还不算完,乾隆认为刑部包庇了阿克敦,将刑部全堂问罪,满汉尚书、侍郎六人全部革职留任。

光禄寺给皇后准备的祭品,按理来说应该是非常周到的,乾隆却认为“俱不洁净鲜明”,将光禄寺卿、少卿全部降职。工部为皇后准备的册文,富丽堂皇,乾隆还觉得“制造甚用粗陋”。因此,工部全堂被问罪,侍郎降四级。

翰林院给皇后所写祭文,所用“泉台”二字,让乾隆非常不满意。他认为这两个字用在常人身上可以,用在皇后身上不合适。因此,包括大学士张廷玉在内的几名官员,都被罚俸一年。

就连皇子们,也没有逃过乾隆的怒火。皇长子和皇三子,又不是皇后所生,自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伤感。乾隆看在眼里,又是震怒,斥责他们不懂孝道,并定调“此二人断不可承续大统”。而且,教育皇子的师傅们,也被乾隆罚俸。

在乾隆继位之初,与臣子的关系都非常和善的,表现出彬彬有礼的态度。然而,从这次丧礼后,以礼相待成为了历史,乾隆再也没有心情和兴趣掩饰自己,完全变成颐指气使,甚至喜怒无常的皇帝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