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子宫附件炎--分3型用药--罗元恺
1.盆腔炎惯用方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盆腔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因受病菌或病毒的感染而引致的炎症。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型。
(1)急性盆腔炎惯用方:
2临床常表现为下焦热毒证,其证候为壮热,恶寒,下腹剧痛拒按,头痛,口干口苦,烦渴,有时自觉小腹灼热,肛门坠胀不适,小便黄赤、尿频尿数、涩痛,大便秘结,带下增多且色黄质稠而臭秽,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当清热解毒,行气化瘀。
处方组成:蒿蒲解毒汤。
青蒿(后下)12克,蒲公英30克,白薇、丹参各20克,丹皮13克,赤芍16克,黄柏12克,桃仁15克,连翘20克,青皮、川楝子各10克。每日1~2剂,复渣再煎,多次分服。
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后下)12克。
恶心呕吐不欲食者,加鲜竹茹15克,藿香10克。
小便刺痛者,加六一散20克。
少腹痈结已成者,加败酱草30克,紫花地丁15克。
如神昏谵语,四肢厥逆者,当急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救治,或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抢救。
(2)慢性盆腔炎惯用方:
临床常表现为气滞血瘀,经常下腹坠胀疼痛,或痛连腰骶,于月经前后加重,或劳累后痛甚。多伴有月经不调,带下增多,或痛经、不孕。妇检可见少腹包块,或组织增厚、压痛,有些还可发现输卵管阻塞或积液。舌色黯红,脉弦。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组成:丹芍活血行气汤。
丹参2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乌药15克,川楝子10克,桃仁15克,延胡索12克,败酱草30克,香附、当归各9克。每日1剂,复渣再煎,分2次服。
体虚者,去桃仁,加何首乌15克,鸡血藤20克。
偏于寒者,加小茴香10克,桂枝12克。
瘀滞明显者,腹痛较剧,可加五灵脂12克。
大便干结者,加生地25克。
腹部包块明显者,加莪术、三棱各10克。
小便短涩者,加车前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
输卵管阻塞者,加青皮10克,路路通、穿破石各15克或王不留行15克。
(3)亚急性盆腔炎惯用方:
临床表现与急性者相似,但程度较轻,多有湿热交结的表现,如发热不甚高但缠绵难退,胸闷欲呕,大便不爽等。患此症者常有慢性盆腔炎病史。
处方组成:在急性盆腔炎方基础上加去湿之药,以冬瓜仁、生薏苡仁各30克,车前子15克等加减出入其间。待邪热消退后,再按慢性盆腔炎继续巩固治疗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盆腔炎在中医属带下病,痛经或癥瘕范畴,在《济阴纲目·调经门》中有“经病疼痛”之名,也相类似。文中引用戴氏之言曰:“经水来而腹痛者,经水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并引丹溪之言曰:“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四物加桃仁、香附、黄连。
罗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为正气之虚;二为外邪入侵。邪毒蕴蓄于下焦,壅遏气机,以致气滞血瘀,阻滞胞络、胞脉《经云》“不通则痛”,故本病多有腹痛。若感受湿邪,或寒邪凝滞经脉,使湿浊内生,则可致水湿流注于阴窍,带下增多。
若邪毒炽盛,壅结于胞络,可酿成痈肿,以致憎寒壮热,下腹剧痛,甚至神昏谵语而成危候。若邪毒弥漫,累及大小肠者,可致壮热腹满,大便秘结,形成腑实之证。
本病在临床上以慢性者为多见,往往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罗老治疗此症,总以活血化瘀行气为主,辨证以施治;对于急性或亚急性发作者,多以清热解毒驱邪为先。
慢性者则以行气活血或温经通络为法。
另外,罗老主张,对于盆腔炎的中医治疗不能拘泥于西医理论而固执成方定法,必须因证因人,灵活施治,方能显效,取效之后,更要加以巩固,以免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