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中最会骂人的一首,骂出最高境界,别人还无法还口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当一种文学体裁在达到巅峰之后,又会有另一种文学体裁迅速流行。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一个时代的顶尖文人,总会寻求超越前人的契机,词在宋朝达到顶峰后,在元朝不可避免走下坡路,文人和伶人们开始从民间小调中寻找突破口,逐渐形成了同样辉煌灿烂的元曲。
元曲之中,我们最熟悉的不是《窦娥冤》那种大部头的杂剧,这些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地看过。相反,倒是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这样的小令才是脍炙人口。其实小令诞生很早,在五代就已经出现了,是词的前辈,到元曲盛行之后,又再一次焕发了生命力。
在元朝小令之中,有一首是极为特别的。在小珏看来,它短短46个字,却具有高度浓缩的夸张意味,在嬉笑怒骂之间,尽显小令的风采。它集中体现了元曲之中幽默、爽朗、玩世不恭的态度,是一首空前绝后的佳作。这首小令的名字叫做《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小珏在交流其它诗词心得的时候,往往是先翻译,再说它的时代背景,但这一篇必须先讲时代背景,再进行翻译,这样才能不让读者太过于突兀。
根据《秘书监志》、《南台备要》等书籍的记载,元朝官员的薪水本来是不低的。但元朝发放薪水是采取的纸钞,而当时又没有什么经济学理论,政府疯狂印钞,导致通货急剧膨胀,官员的收入大幅度贬值。为了生存,当时的官员自然对老百姓展开了疯狂的盘剥。
问题是,通货膨胀又不是只有官员的钱缩水,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一方面是收入锐减,一方面是官员无休止的盘剥,这首小令便是说的当时的形势。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这是三个并列的分句,极尽夸张。燕子要搭窝,需要用口一点点喊着新泥来筑造。一口泥不过就是小指头尖那么大,然而贪官却不放过。绣花针能有多少铁,尤其是针头能有多少铁,贪官也要在上面削出一层。佛像都是泥塑的,仅仅镀了一层金,然而贪官却不顾对佛的冒犯,连这点黄金都不放过。
这三句话,没有说一个贪字,你却能感受到什么叫做贪得无厌。作者对这种行径做出了一个辛辣的讽刺:无中生有。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揭露了贪官的嘴脸。鹌鹑只是一种小鸟,连它吞到嗉囊之中的豌豆,贪官都要毫不留情地取出。我们看到过捕鱼的鹭鸶,以细长腿著称,然而贪官也要在它的腿上劈出精肉。更牛的是,连蚊子他们都要刮出油来。最后,小令以一句感叹“亏老先生下手”结尾,表达了对于这种贪官的无奈和憎恶。
当然,无论是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这六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没有哪个官员会蠢到做这种事。但是,在作者的心目中,贪官雁过拔毛,欺压百姓,这和小令中的六种行为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吃人,另一个是艺术的夸张而已。
这种漫画式的表现形式,极尽夸张地描述了当时官员丑恶嘴脸,也让百姓认清楚了元朝的腐朽统治。这也许就是艺术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