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篇:伤寒论中的“胃”是大肠还是胃???

《伤寒论》所说的“胃中”不是胃脘。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胃中有燥屎,此“胃中”之“胃”必然是大肠。

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医反下之,胃中虚,客气乘虚入胃中,胃中客气上逆,故使心下硬也。胃脘在心下,“胃中”必然在胃脘之下,所以“胃中”之“胃”不是胃脘。

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上二焦自然是中焦和上焦,那么胃气就是在上二焦之下,故胃气应为下焦之气。无犯胃气,就是不要犯下焦之气。如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以调胃气。”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70、71、207、208条之“和胃气”、“调胃气”等,都是和调大肠气。

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胃气强和小便数相搏,大便则硬,此“胃气强”之“胃气”还是指下焦大肠之气。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大便初硬后溏,水气和谷气不别,此“以胃中冷”必然是大肠中冷。

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这个“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的“胃中”,不是胃脘。如果是胃脘干燥,故令大便硬,那就是从胃脘到大肠整个消化道都干燥了,这不可能。胃脘水少者必渴,渴必饮水,人不会渴到胃脘干燥了才饮水。如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人渴了必然会喝水,所以此“胃中干”不是胃脘干。假如是胃脘干,那么少少与饮之,怎么能令胃脘之气和呢?“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津液还入胃中,必然是津液还入大肠中,才能不久必大便。如果津液还入胃中,是津液还入胃脘中,那么从胃脘到大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不久必大便”。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此“胃反”是宿谷(在小肠中停留一夜之食物)不从大肠之下(泻)出,反而从胃脘之上(吐)出,故曰胃反。“胃反”即为大肠之气逆反。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胃中不和”之“胃中”的部位不是在心下。如果胃中是在心下,当曰“胃中痞硬”。此胃中不和的表现是“腹中雷鸣”。腹中雷鸣,是“胃(大肠)中”客气上逆,故心下(胃脘)痞硬。如158条之“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心下)硬也”就是大肠中虚,大肠中客气上逆,故使心下(胃脘)硬也。如果“胃中虚”是胃脘中虚,胃脘中客气上逆,则当胸中痞硬。三泻心汤证之心下痞硬皆为大肠中客气上逆。如《金匮要略》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而肠鸣,是肠中客气上逆,故心下痞。这和陷胸汤证之心下硬为“阳气内陷”不同。如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经曰“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为什么不说“恐为除胃(气)”?可见《伤寒论》之中气不同于胃气。凡厥冷下利者,为大肠中寒;若大肠中热,必无厥利。经曰“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之“发热”和“厥”是相反的,厥是不发热。

以后文“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为证。故“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之“不发热”的“不”字有误。应为“若发热者,知胃气尚在”。胃气尚在,是大肠气尚在,故(厥利)必愈。“后三日脉之,其热不罢者,必发痈脓”,此“痈脓”是肠痈。如《金匮要略》曰:“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此肠痈,是大肠痈,类似盲肠炎。

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经曰“水渍入胃”之“胃”,是指大肠。因为只有水渍大肠,才会必作利。如果不是大肠,而是胃脘,那么水渍胃脘,不一定必作利也。

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此条“脾胃气弱”,撇开脾气,单说“胃气”,还是指大肠气。因为“日暮微烦”属阳明,此“胃气弱”乃阳明大肠津液弱,大肠微干,故令微烦。

推荐相关书籍:

(0)

相关推荐

  • 卷四197,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 绝.    注 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阳盛则发热,阴虚     则汗出,二者相抟,则胃气生热愈盛,胃中津液立     亡.其阳则绝者,言阳 ...

  • 卷四18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讝语,宜以小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讝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 ...

  • 《伤寒论》113方——甘草泻心汤

    第五十一方--甘草泻心汤 太阳百二十八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 ...

  • 经方:大承气汤(阳明腑热,大肠便秘)

    大承气汤 [原文]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 ...

  • 伤寒论201-210条

    20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可不可以看作三阳合病,脉浮紧是太阳病,潮热是阳明病,发作有时是少阳病,三阳合病会出现盗汗? 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 ...

  • 伤寒论中的“胃”是大肠还是胃

    <伤寒论>所说的"胃中"不是胃脘.如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217条:" ...

  • 广龙堂经络篇——经络走向之胃经/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 ...

  •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日期:2020-12-28 21:05:08   来源:倪注伤寒论 1 石 =4 钧=29760 克 1 钧 =30 斤=7400 克 1 引=10 丈=2310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

  • 教师成长必读文章1500篇(中)

    在互动教研中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成长需要有效引领 如何成为智慧名师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师发展标准 新教师专业能力透视:新教师如何才能加速度成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误区及对策 教师的五个 ...

  • 伤寒论中结胸、小结胸、痞、支结到底是什么...

    伤寒论中结胸、小结胸、痞、支结到底是什么...

  • 申论绝佳素材|人民日报百篇评论中精选52个金句!

    申论绝佳素材[good] 人民日报百篇评论中精选52个金句! #申论##省考#

  • ⊙ 極珍藏 | 伤寒论中的十大常用方剂!纯干货速记

    Edit | 百草读书: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 ...

  • 新年大礼:送你3篇自学中医书单!(任选哪篇)

    自学中医书单第一篇: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读起.谈中医书大体上说来有下列一些方法,各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加以选择,不必强求一致.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理法方药能精则辨证论治无误,而活人有术. ...

  •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醒脑开窍针刺法]临床实践经验教学班5月20日<北京>开班←点击查看 导读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