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乡愁话溪坪

郑红弟
溪坪位于柘荣县双城镇东南部,中部和四南部为高饶的城关平原。一条盘龙交错,俗称龙溪,自西北方的东狮山谷中,蜿蜒向东南伸展。依着龙溪,有一条沿溪而建的老街。她蜿蜒曲折,隔街骑楼长廊近十里,商铺林立,展示着当年的辉煌气派。这就是闽东远近名的溪坪古街,宋元以来,古街市一直繁华。溪坪古街既是集贸区又是文化区。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早在明清期,溪坪古街夹牌兜和后门溪贡生陈善臣办有私塾。民国时期,有乡贤在坪柳溪店创办民众文化教育馆,筹金订阅多种书刊,供街民阅览,这里历来是柳城的商业文化的中心和聚集地。溪坪古街全长四百多米,宽三四米,两侧古民居群多属清乾嘉年间建筑,为双层人字栋单溜或双溜以上按一字形排列,既无山墙,又无门楼,街道店面,依次相连,柱壁桁椽多以杉、栎木为主,栋瓦薄而细小,保留有明朝建筑风格,被称为明朝厝。古街内原各种商铺,现在仍保存较为完好。沿街而下的民居大宅,毗邻而建,彰显江南的建筑风范和气势,气息浓厚的古厝拱斗、柱梁,雕刻精细,瓦栋厚而粗大,保留有元朝屋建筑风格,被称作元朝屋建筑风格,其中闽东名人宋探花侍郎陈桷旧居至今保存完好,文物专家认为这在全省现存县城古民居中,可称得上首屈一指。而陈桷旧居占地就有十亩,上中下三宅,内有水井两口,座座相通相连,内有接官厅、捕头房、沿街有数十间仓楼宾客房。据说过去在陈楠探花府官邸门台前,还有宋皇帝恩赐“守介不移”的骑街陈桷坊,坊前是陈桷接官亭已损毁。
老街不可复制,老街的气质里有柳城人的灵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时过境迁,有的变了,有的没变。它仍承宋风之余绪,蕴明清之温情,接近代之记忆。此中过往,你或有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感慨,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在溪坪老街,每座老宅都浸透着光阴的味道,每条小巷都通往历史的记忆。老书常翻动着诗书雅乐,散发着浓厚的书香气息,300年的店铺依然吐纳着人间烟火,60年的剧院仍在传出粗喉亮桑:老成墙、老牌坊、老石桥、老酒馆、老客店、老作坊,无不泛着时间的包浆。不定哪里挖出一块碑右,上面所载非明嘉靖也是清顺治年间。走进这样的老街,喜欢是藏不佳的,嘴巴不说,眼睛也会“说”出来。

溪坪老街,老得让人心疼。偶尔哪里有片瓦滑落,哪里塌掉一个脊檐,都需要不时地整修,不时地唤回。生命的传续,使一个个院子,充满了神秘。深入进去,里面每一道拐弯,都藏着一个景致。一座座瓦屋挨在一起,挨着才踏实,才安逸。总能见到古香古色的“衡门自适”“天光云影”“流水环门”等字样的院子,房屋空间 结构与布局科学合理,大气美观,书风雄浑、苍劲各有奇趣。我走进门披有“衡门自适”的一户陈姓大宅内有天井、回廊、厢房、院房等,它们亲人般厮守着,帮老街打量远来的风和远来的人。
风在向南吹,南来的大雁,划过老街的上空。紫燕恰恰,剪开翻花的柳絮。念家的人,会不断地走来,在乡愁里找到儿时的记忆,而后寻一处住下,守着瓦,守着瓦下的雨,与明月来一次对饮。长久的渴望与追寻,终有一天被老街一语道破。当然,不忘品一品这里的清冽甘甜的井水、淡雅醇香泌人心脾的土茶、软甜粘牙的麦芽糖、弹牙爽口的牛肉丸、品一缕乡愁在心间。叙一段刻骨铭心的深情往事,体味龙溪河畔的宁静祥和。穿梭在古朴悠悠的青石巷,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真挚感人的画面;斑驳沧桑的小巷仿佛是位穿越时空的老者,一头已淹没在历史的尽头,一头却正连接着未来…;下雨的小巷更是别有一番情致,雨滴落在青石板上,那发出的声音总是那么和谐美妙;让我忘了这已是江南的夏天了;时代不同,主题相同,小巷里的故事每天总是那么精彩。雨中的小巷更像是位善变美丽的江南女子,若隐若现; 置身其中,这里每的每块青石总能勾起您满满的回忆…。透过悠悠的小巷,让我们曾经忘了走过四季的自己,宛若洒在青石板上一束光,让甜至心口的乡愁在时空的隧道里流淌。
星辰诉说着静远,夜被挤压在窄窄的过道里,挤出老街悠长的鼾息,执一把油纸伞,穿越小巷的尽头,当我们凝视着充满诗情画意和灵动的龙溪,那淙淙的流水,似乎在诉说着她昨日的悲壮豪迈与辉煌,耳边还回荡着探花郎陈桷当年吟咏的“龙溪西流照红霞,柳条荣茂色绿佳;遥看岸上木棉树,游逢柴扉是吾家”美丽诗句。你只要在这样的地方闭一闭眼,就会掉人深深的睡眠。
当朝霞染红街角,哪里出现了第一声摆喝,店铺次第响起,老街又开始了崭新的一天。阳光里,石板路上跑过一个小女孩,叮咚的脚步,让老街瞬间有了一连串的晚响。我相信,再过多少年,这样清灵的早晨还会再现。乡愁不老,溪坪常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