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犹太人智慧能穿透千年?——读《塔木德》有感

先哲们的智慧不是理性的分析、修辞的美妙和逻辑推理的结果,甚至不是知识的运用,而是来自于生活最直接的体验。

作者 |  尚山水

来源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ID:guanlizhisheng2015

管理咨询、培训及其他合作请联系 010-62557029,13611264887(微信)

华夏基石评论读书系列

公元70年,犹太民族的圣殿被毁,犹太先哲们为了生存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持续不懈地向人民宣讲和阐释《旧约》的前五章,试图使犹太人不管流落到哪里,都与上帝同在,按上帝的律法生活。他们讲啊讲啊,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内容越来越多,并随着犹太民族颠沛流离的脚步四处散播。

据犹太学者的考证,广义的《塔木德》包括两部分:《密西拿》,内容是犹太拉比和先哲们对《旧约》的讲解和阐释;《革马拉》,内容是犹太学者对前者的评述和讨论。狭义的《塔木德》单指《革马拉》这一部分。《革马拉》又分为两大体系——巴比伦的《塔木德》与巴勒斯坦的《塔木德》。现在被引用、翻译的版本主要是巴比伦的《塔木德》,被作为正统的犹太智慧典籍。

完整的《塔木德》可以说是犹太人的日常生活百科全书,计有250多万字,内容庞杂、头绪纷纭,大至宗教、律法、民俗、伦理、医学、迷信,小到起居、饮食、洗浴、更衣、睡眠等,无所不包。

《塔木德》并没有中文译本,在网上看到的“犹太智慧羊皮卷”,多是胡乱拼凑、生搬硬套,还乱加解释犹太人当代的“小故事”。

笔者所购的《塔木德》是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7月第一版的精华本。上海三联的这本《塔木德》并不厚实,翻看之下才发现这个版本编辑很良心,也很巧妙——良心是指他们没有用现代人的观点去乱加解释,尽量翻译原文;巧妙是高处着眼,抓住根本直取精华。全书分为五章:自己与他人,婚姻与家庭,肉体生活,道德生活,社会生活。

随手翻看,透过那些故事和语句,仿佛看到一幅鲜活的人生画卷,只不过是千年前人们,和他们的日常。

摘录几段如下:

幸福生活的定义

尽情地咀嚼美味,痛快地开怀畅饮,这一切早已被上帝准许。

让你的衣服洁净无尘,让你的前额闪着亮光,与你心爱的姑娘一道去享受生活的欢畅。

大地上飞逝的时光都属于你们——所有正在飞逝的时光。

这是你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的,这个世界可以赐予你的。

尽你之力追求幸福。

因为你正走向另一个世界,那里没有理性,没有知识,没有智慧……

有个人住进了华沙的一家客店,晚上,他听到邻居家传来音乐和跳舞的声音。

“他们准是在庆祝婚礼。”他想。

第二天晚上,他又听到了同样的声音。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

“一个家庭怎么会有这么多婚礼?”他问客店老板。

“那所房子是婚礼大厅,”老板答道,“今天是这家举婚礼,明天则是另外一家。”

“啊,这正像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拉比说,“人们都在享受幸福和欢乐,只不过有时是这些人,有时是另外一些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幸福。”

物质上的欢乐是从不存在的,因为罪孽总是随之而来。

例如……当一个人染上了大吃大喝的恶习以后,任何一次奢侈机会的丧失对他都将是一场灾难。为了维持他所习惯了的餐宴,他将不得不卷入险恶的金钱交易之中,伴随而来的便是谎言、虚伪、贪婪……

更多的肉食,意味着更多的蛀虫。

更多的拥有,意味着更多的担忧。

更多的妻子,意味着更多的巫术。

更多的女仆,意味着列多的抢劫……

什么是成功

当人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连他们愿望的一半也实现不了。

一个有一百元钱的人会希望得到两百元;一个有两百元钱的人会希望得到四百元。

强求时机的人,将受到时机的排斥;服从时机的人,会发现时机就在他身边。

勃迪切夫的拉比看见一个人急匆匆地走着,目不斜视。

“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他问这个人。

“我在追赶我的生计。”这个人回答道。

“那你怎么知道你的生计在你前面奔跑,以至于你这样去追赶它?”拉比说道,“也许它在你的后面,你只需要站在这儿等着它呢。”

待客之道

有一位巴尔·犹哈尼决定宴请罗马的一些显贵。他跟拉比艾黎扎商量。

拉比艾黎扎说:“如果你打算邀请二十五个人,你要备足二十五个人的食物;如果你打算邀请三十个人,那就得备足三十个人的食物。”

可是,他只备足了二十四个人的食物,但邀请了二十五个人。

结果,他缺少了一盘菜。

他端上来一条金子做的鱼,放到没有菜盘的那位客人面前。客人把它扔到他的脸上,说:“我能吃金子吗?”

处世之道

在你的伙伴生气的时候,不要去使他心平气和;

当死者仍然躺在他面前的时候,不要去安慰他;

在他发誓的时侯,不要向他提问题;

在他遭到不幸的时候,不要去看他。

到别人家里去,没有打招呼就决不要进门。

不管你借给邻居什么东西,不可进他家拿他的抵押品,你要站在外面,等那向你借贷的人把抵押品拿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屋顶比他的邻居家的屋顶高,他就应该在屋顶四周围上四腕尺高的板壁,以确保邻居不会担心自己会没有了隐私。

……

我们常常在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日新月异,天翻地覆,但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犹太先知们的智慧今天仍然鲜活如昨?他们的思想和见识为何能穿越千年仍然具有影响力?

在《塔木德》后记中,编者写道:“通向幸福的道路千万条,《沉思录》适合于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归隐山林时阅读,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更适合阅读犹太人的“《论语》”和第二部“圣经”——《塔木德》。它不仅教会了犹太人思考什么,而且教会了他们如何思考。它用一种始终如一的声音,构建了犹太人的世界观。它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朋友或思想深邃的学者,始终和每一个犹太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并穿透琐细的生活,让人感觉到鲜活的智慧和触及万物的力量。”

或许这就是原因——

先哲们的智慧来自于生活最直接的体验,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修辞的美妙和逻辑推理的结果,甚至不是知识的运用。就如中国的禅者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种体验既来自于琐细、烦扰、单调甚至是痛苦的生活本身,又经过智者的洞察和归纳,穿透那些琐细、烦扰、单调和痛苦,直抵人心和生活本质。

先哲的智慧揭示出了人性最深处、最永恒的渴求——寻求超越肉身的局限与痛苦的法子,找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如果,去掉一切社会加诸于人外在的东西,比如身份、财富、知识等等,仅只就一个人而言,千年前与现在又有多少不同呢?出生、长大,谋生,结婚,生儿育女,老去、死去;即便是精神需求层面,对快乐、幸福、健康、安全,以及和谐的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相处的需求,过去和现在的人又有什么不同?

人性是始终相通的,高贵和庸俗,贪婪或慈善,始终在人身上。人性是自古相通的,人对幸福的渴求是人之本能,所以人类智慧的光芒永恒照亮人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