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时,他是唯一牺牲的战将,赵匡胤为此耿耿于怀
陈桥兵变是一场很特殊的军事政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返回京师取皇位时,居然迎来了一场相对和平的结局。它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烽烟四起的正常情节,而是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这次政变中还是有一个高级将领丧生,连带着他的全家,让本来可以圆满收尾的行动略显美中不足。
节度使安重进曾经说:“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本来在五代十国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谁有兵有权,谁就是天下共主。后周朝堂之中的满朝文武,几乎也都经历过改朝换代。虽然赵匡胤政变,他们一开始会义愤填膺的痛骂几句,形势不妙也会山呼万岁。对他们而言,天下易主,只不过就是换个皇帝跪拜而已。
那么是谁这么倒霉,在陈桥兵变中尽忠了呢?他就是后周的韩通。韩通历经后晋、后汉、后周三个朝代,那他是不是反复变节?我认为不是,他于后晋时投军,就是在刘知远手下效力,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他算是嫡系部队。
后汉隐帝刘承祐无道,将郭威逼反,而此时韩通偏巧又在郭威帐下。所以,后周开国时,他又是从龙功臣。说来说去,这两次他并非投降,只能算是服从上级。
韩通在《宋史》上专门有《韩通传》,但对其介绍得不甚详细。脱脱说他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肆威虐,众谓之“韩瞠眼”。以我来看,他是一位极善于利用地理,懂得水利、工程的智将。
比如郭威亲征兖州时,恰逢黄河泛滥,倒灌河阴城。就是在此时,韩通率领一千多名士兵,疏通了汴河口,解除了水患,也为郭威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后,他又主持修筑了河阴城,因此立下大功,郭威提拔他为保义军节度使,成为坐镇一方的大员。
又比如在柴荣攻打北汉的太原城时,就是让韩通在北面部署,挖地道进攻太原。只是因为粮草不济,军队不能相持太久,提早收兵。
再比如柴荣为了防止契丹的南下,打算将深、冀两州间横亘数百里的胡卢河堤堰修得更高更陡,以阻拦契丹骑兵的快速进攻。这时候韩通领命负责疏浚胡卢河。
韩通的工作非常漂亮,他不仅疏浚了胡卢河,还达到了御敌、通漕、溉田三个目的。从此之后,契丹再也不敢从胡卢河这一处南下。不仅如此,他还顺带为静安军修筑了堡垒。柴荣非常惊讶于韩通在这方面的天才,又让他先后主持修筑了柬鹿、鼓城、祁州、博野、安平、武强城墙。从此,北方各镇固若金汤,也让后周能安心剿灭后蜀,用兵南唐立下大功。
在攻打后蜀时,韩通步步为营,分兵修筑了固镇城堡,断绝了后蜀粮道,保证了后周军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最得意之作应该是班师后,奉柴荣之命扩建了开封城。本来柴荣给他三年工程期,而韩通只用半年就完成了任务。北宋此后也就定都于这个富丽堂皇的都市。
就这样一位擅长工程、水利的智将,却在陈桥兵变中成为唯一尽忠的人。当赵匡胤叛变的消息传来,他正在宫中,此时的职务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这是皇帝的亲兵,是保卫禁宫大内的安全。但他清楚,一旦赵匡胤进城,小小的皇宫根本就挡不住这群骄兵悍将。
于是,他没有按照职责死守皇宫,而是骑着一匹快马飞奔去防御开封城。他未曾想到,驻守城门的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他们不但没有阻止叛军,反而默契地打开城门,一秒钟都没有耽误。
就这样,韩通还在街上,就遇到了先头进城的王彦升。韩通身边没有人马,根本就没法交战,迅速逃走。王彦升本来就是残忍之人,一路过来还未经一仗,手痒难忍,便率军穷追不已。韩通只好往家里躲藏。
刚刚踏进家门,韩通便被王彦升追上,干净利索的一刀砍死。为了斩草除根,王彦升顺便将韩通全家灭门。这个王彦升素以残忍出名,他镇守原州时,为了恐吓党项人,将抓来的俘虏撕下耳朵下酒。韩通性格刚烈,言语容易忤逆他人,很可能之前二人就有仇怨,才会如此不依不饶。
也就是韩通之死,破坏了赵匡胤兵变之时再三强调的军纪,也让赵匡胤看清了王彦升的为人。此后,王彦升再也没有得到重用。反倒是韩通,在赵匡胤篡位后,被追赠为中书令,以礼安葬。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