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攻下天京,曾国荃疯狂扩编,曾国藩只能任他破坏规矩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九十 请勿转载
说起办大事,在晚清政坛上,几乎没有人能与曾国藩媲美。他只不过一介儒生,从来没有领军打仗的经验,也没有实际控制的权力,仅仅依靠地方的团练乡勇,就将清王朝的心腹大患太平天国剿灭。这种惊世骇俗之举,虽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算是成就斐然。他的门生故吏,从此左右晚清政局几十年,甚至影响持续到民国。
不过,就办大事而言,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曾国藩的霸蛮精神。霸蛮是湖南的方言,意思是干不成的事,难办的事情,偏偏要无所畏惧的去做。可以想象,为了完成这些事情,将会要冒着多大的风险和阻力。这又多亏了曾国藩“打碎牙齿和血吞”的精神,一定要将事情办成。
可是,你能想得到吗,就是有着霸蛮精神的曾国藩,却曾经坦诚地说过,办成大事,并不一定完全靠人力就能做好,一半人事,一半天意。他在给弟弟曾国荃地书信之中,明白无误地写道: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在这里,曾国藩阐明了他对于做成大事地看法,那就是人谋和天意各占一半。对于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古往今来的人都有领悟。从《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诸葛亮之口说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到《爱拼才会赢》中的“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无一不是这个观点。
曾国藩为什么说这句话,其实它的背景是发生在曾国荃围攻南京,历时两年多的时候。当时南京已经岌岌可危,然而曾国荃就是拿不下来。因此,曾国荃心急如焚,经常在书信中对曾国藩流露出怨怼之意,而往往一封信刚发完牢骚,紧接着一封信又致歉。
曾氏兄弟,同气连枝,作为兄长的曾国藩,自然不会责怪弟弟。他也着急得很,然而他更理解曾国荃的处境和心情。
攻下安庆之后,湘军高层就达成了一致意见。因为曾国荃围攻安庆有功,因此将继续直逼南京,将这份天大的功劳让给他。另外,李鸿章带领淮军进驻江苏,尤其是肃清上海;左宗棠则带兵进驻浙江。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很照顾曾国荃,也很给曾国藩面子,以至于为曾国藩和左宗棠后来翻脸埋下了祸根。
然而,即使曾国藩警告弟弟南京城高池深,远非安庆可比,但曾国荃却仍然坚持认为,在一至两年内解决南京不在话下。这主要是因为他听说南京只有半年的存粮,而长江被湘军水师封锁,左宗棠、李鸿章又分别控制了江苏、浙江,所以自然有这个信心。
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城围攻了两年,却始终攻不下来,而此时李鸿章、左宗棠两路都非常顺利,战事渐渐平息,天下的焦点都集中在曾国荃身上。朝中开始有人痛骂曾国荃无能,有人质疑曾国荃铁桶围城的办法,认为还是李鸿章开炮轰城管用。
面对非议,曾国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朝中的书生平日百无一用,到这时候口诛笔伐却十分厉害。曾国荃经常骑着马围着南京城巡查,希望能发现薄弱点,一场战打下来,才四十岁的他已经急白了头。尤其在他听说朝廷将派李鸿章协助他攻城的时候,生怕分功出去的曾国荃更是焦虑不安。
要说焦急,曾国藩同样焦急,他承受的压力同样巨大。明显让功给弟弟的行为,马上会被人责骂为任人唯亲。别人才不管曾国荃此前立下了多大功劳,他们只在意当下的是非成败。于此同时,巨额的军饷,也让他一个人承受压力,曾国藩没有转嫁到弟弟身上。
不仅为他分担压力,曾国藩还劝告弟弟,要以放松的心情来成就大事。既然成功一半在于人事,一半在于天意,那么就“不可代天作主张”。其实,这种观点,看起来是唯心主义,其实却是地道的辩证唯物主义。因为人事是主观能动性,而天意则是偶然性。人事固然重要,偶然性也不是不会发生,看淡了这些,反而能够放松心态,正确面对,取得决定性胜利。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