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师带你读《论语》(2)
《学而篇》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有子说:“ 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
注解:①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②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记住相关成语“鲜为人知”。
③未之有也,典型的宾语前置句。
④务,致力于,这个义项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
⑤本:指事字,从“木”,下面一横本是一个点,指的是树木底端也就是树根的部位。记住相关成语“本末倒置”
阐释:根固而叶茂,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有所本,这个本,在有若看来,指的就是孝悌。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从小处做起。的确如此啊,我们出生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兄弟。父母有养育之恩,兄弟有同胞之义,若是不懂得对父母善、对兄弟善,又如何能对其他人善呢?当然,儒家当时这个言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但这种维护对我们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稳定是和谐的前提,而和谐又是幸福的根基。人人懂得孝悌,就很难做犯上作乱之事了,放到现代社会中,我觉得一个人懂得孝悌,也就很难对他人不善了。
至于到后来的封建社会当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用孝悌来维护宗法家族制度,道理上是没问题的,只是如果带有了明显的政治目的,这种理论就变味了。所以大家要搞清楚,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忠”和“孝”,我们应该在前面加上一个“愚”字,就是说变成了毫无原则的孝和忠,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也是必须批判的。
而孔子的本意并非如此。孔子更加强调的是一种观念和意识,而不是做事的方法和原则,如果父母的行为是错误的,难道我们还需要无条件顺从吗?
总而言之,我认为“孝悌”是善的根本,是所有善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求“君子”的人生境界,就应该从“孝悌”出发,进而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先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再要懂得博爱,就像杜甫“民胞物与”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逐渐对儒家“仁”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