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抹额”如何成为了古风帅哥的绊脚石?| 剧说服饰史
今天又是蹭热点的拖延症大可爱~
自从关注了横店的公众号以后,感觉古装剧的服化道趋势尽在掌握,所以其实一年前就见过了《陈情令》的海报,当时印象最深就是蓝忘机头上的“绑带”。
△ 《陈情令》海报 / 豆瓣
近期开播以后才知道大家管这个叫“抹额”。为了可以努力地蹭上这个热点,特别去找了入坑的“短发女神”当顾问,她给了我原著小说里的相关描写。
这几名少年襟袖轻盈,缓带轻飘,仙气凌然,甚为美观,那身校服一瞧就知道是从姑苏蓝氏来的。而且是有蓝家血统的亲眷子弟,因为他们额上都佩着一条一指宽的卷云纹白抹额。
姑苏蓝氏家训为“雅正”,这条抹额意喻“规束自我”,卷云纹正是蓝家家纹。客卿或者门生这种依附于大家族的外姓修士,佩戴的抹额则是没有家纹的。
蓝思追似是在考虑措辞,斟酌了好一阵,才道:“是这样的。姑苏蓝氏的抹额,喻‘规束自我’,这个前辈你知道吧?”
……
蓝思追继续道:“而姑苏蓝氏立家先祖蓝安有言,只有在命定之人、倾心之人面前,可以不必有任何规束。所以,历代以来传下的教训都是,呃,我们家的抹额,是非常非常私人且敏感的珍贵事物,除了自己,任何旁人都不能随便触碰,不能随便取下的,更不能够系在旁人身上,这是禁忌。嗯,只有,只有……”
△ 《陈情令》剧照 / 豆瓣
简单总结一下,这个抹额在原著作者的设定里是家训+家徽+私人贵重物品。外观则是“一指宽”并且有“卷云纹”的“白色”带子,据说在某些情节里表示这个带子并不短。
先插播一段说明,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发展出“家纹”来,这大概属于当代网络作者受到日韩文化影响以后加入的。与此类似的还有“嫡庶”,之前也扒过一篇《庶女有毒?还是韩剧看多了中毒!》。
之前有人收集过关于网文小说里那些令人喷饭的服饰描写,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存在于文本里似乎是通顺的,一旦在脑海里具象化就往往显得令人震惊。还好这个“抹额”设定一直到漫画版都挺顺畅的,甚至还很符合当下受众对于“仙气”的追求。
△ 《魔道祖师》动画版 / 百度百科&B站
一直到剧版的真人演绎,看似和漫画差别不大,但是大家分明发现了这个“抹额”真的好像有点怪(丑)。
△ 《陈情令》剧照 / 豆瓣
△ 豆瓣评论截图
从表面上看,可以归类为演员的脸型不兼容,以及剧版在漫画版基础上做的一些改动几乎全是败笔。比如在“抹额”中间挂金属片、省略到了营造仙气的飘带、将“抹额”插入头发却很不逼真。
△ 《陈情令》剧照 / 豆瓣
而且,动漫的古装形象里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配件,但是真人影视剧里则很少有。加上这么一条“抹额”对于影视剧本身的观看习惯来说,也是很突兀的。
回到我们这个号的“本职工作”,就该告诉大家历史上的抹额究竟是个什么情况了。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作为眉毛以上的额头装饰物,抹额在历史中随处可见。但是我个人不建议因此就认为这些之间有直接的发展传承关系,因为它们之间的形态不仅有较大区别,而且抹额的独创性和研发壁垒都几乎没有,无论是从其他相关物件发展而来还是突然出现,都是很顺理成章。
这么说吧,在广义的抹额范畴里,不少人把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大唐女儿行:被于正解锁了一个新玩意“透额罗” | 剧说服饰史》也被算在内了。
△ 《大唐女儿行》剧照 / 微博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总结一些关于抹额共性的地方——
1,它没有强烈的性别属性,也就是说男女都有在用;
2,它可以搭配其他巾帽或首饰使用,独立使用反而比较少见;
3,早期应该是具有功能性,其作用常见是束发、保暖等;
4,它有装饰性,所以使用鲜亮色彩或装饰珠宝的案例也挺多的。
但无论是《魔道祖师》原著里的设定,还是动漫化的美化,再到剧版的演绎,其实都不太符合中国历史上的抹额,即便抹额的家族是如此的庞杂。(防杠说明见《影视剧吐槽的那些事儿:专业解答“杠”和“疑”》)
早期的抹额可能和劳动需求是有关系的,民间多有佩戴,武士兵卒也会使用。在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上就有明显的形象,突出的红色抹额就扎在幞头外面。(幞头说明见《幞头:成本最低的穿越道具,请接好这块大黑布!| 热点旧文》)
△ 章怀太子墓壁画
类似的“绛抹额”、“红罗抹额”、“绯抹额”的记载很常见,可以理解为一些依仗将卫和乐者舞者某种意义上的制服吧。
这个处理方式,敦煌壁画里的吐蕃赞普也有类似的(见《敦煌服饰艺术再现……再现了吗?》)红头巾。由于《续汉书》的注里提到过抹额来自于北方,所以也有人认为可能是来自于北方民族。
△ 莫360窟的赞普形象
也有人觉得,抹额可以一路推断到商代,如殷墟出土的石人有的脑袋上就戴了一个圈儿,是不是就是抹额的发源呢?不过说实话这个还是有点牵强,又难以论证。
△ 殷墟出土石人
对于我们来说,更为具象或说更熟悉的,应该是明清时期的抹额了,也有叫眉勒、箍儿等等。
比如《金瓶梅》里提到的珠子箍儿应该就是一种工艺繁复、装饰雍容的抹额。
△ 明代容像
△ 明 王洛家族墓出土
不过明代虽然有将这类饰物在日常使用,也搭配礼仪性服饰,但一般是自发性的,并没有制度性的。但是清代皇后礼服、吉服中就可以明确见到一些相关痕迹了。比如在《清代后妃礼服:《如懿传》可能是主角光环最大的古装剧了 | 剧说服饰史》《奇迹暖暖×故宫:交上来的答卷还真是……告诉你画师犯了哪些服饰错误》提到过的“金约”,在当时不同民族的后妃排排坐的时候,大家脑袋上都有风格相似的额部装饰物。
△ 《崇庆太后万寿图》里后妃的部分,可以看出当时的确流行这种戴法。(图via@新水令)
△ 郎世宁及其弟子们所绘《心写治平图》
在清宫的一些汉装画像里,女性佩戴抹额的形象就更为清晰明确了。而且材质应该也随着季节而变化,由此可见其日常性。
△ 清 十二美人图
当然,大家更为熟悉的应该是《红楼梦》(其他说明见《《红楼梦》里的服饰到底写了明朝还是清朝?满人还是汉人?》)。从广义抹额出发,王熙凤的昭君套也应算在内的。而大家对于古典中国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影视剧之上,所以老版《红楼梦》里的剧照就是最好的具象表达。
△ 1987版《红楼梦》剧照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破案了?原来《陈情令》里那个细条条的抹额在这里啊,甚至于《魔道祖师》作者在描写这段的时候可能也直接或间接受到了影响。
△ 《陈情令》剧照 / 豆瓣
△ 1987版《红楼梦》剧照
但是很显然这是艺术化处理以后的结果,因为无论是《红楼梦》相关的绘画里,还是抹额的相关实物里,都基本看不到这么窄小的。
△ 出自《民间眉勒造型与纹样艺术研究》
形式上只有刘姥姥的那条是写实了。
△ 1987版《红楼梦》剧照
只有在清初的《金瓶梅》插图里可以看见一些类似的,不过当时的发髻十分蓬松高耸,抹额很难像一般情况那样勒住。
△ 《金瓶梅》插图
影视剧里的设定也只能是影视剧,它和现实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不需要考虑实用性,而且视觉效果的性价比要高。不难发现,要是按照1987年半《红楼梦》那么做,不仅很难勒住,抹额还有点显得寒酸,完全不符合贾府的财力、
△ 1987版《红楼梦》剧照
如果说,非要给抹额这类东西像个比较好理解的参照物,大概就是发带了。
发带既可以束发也可以保暖(勉强),而且纯粹拿来装饰也是很好的,当然也能拿来炫富(只要你愿意)。而且也是男女通用的。
影视剧里的细条条大概就是下面这种,弄得好就是很好看的,弄不好就是很古怪,现实生活中没几个人这么搞,但是画成漫画应该是好看的。人类啊,总是对真实的人类本身,如此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