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许多我们从小学就开始背诵的诗句里提到了罗这种织物,比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又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由于“罗”字简化后失去了原本的部首“纟”,所以它本身的丝织物属性常常被人忽略。而将“纱罗”篇放在本系列的第一位,是因为“罗”的织物结构十分特别,也不太好理解。(如果一时半刻不能消化,我会在后面的几篇里不停提醒大家回来温习的)
纱罗织物常有孔隙,十分轻软透气,所以也是夏季着装的首选面料。由于种种原因,纱罗织物只有“杭罗”被保存下来了(下文会提到),而真正体现罗织物神奇万端的“链式罗”、“三经绞罗”等都已失传,不得不令人为之扼腕!
织物根据经纬的组织形式,常见的可以分成“平纹”、“斜纹”、“缎纹”,被统称为三原组织。(如下图)
上面的不需要看明白,因为以后讲其他织物的时候还会分析的,大约看一眼就好了。我们要说的是“罗”,因为“罗”和上面的区别那是天!差!地!别!上面的再怎么变化,经纬走向都是规规矩矩的的,经线(竖的那根)绝对是直线的,哪怕是“斜纹”经线其实也不是斜的。
但是“罗”不一样,他属于一种别扭而特殊的织物,称为“绞经”。顾名思义,经线是扭转的。(如下图)
纬线(横的那根)虽然还是平行的,但是经线却跟抽风了一样在拼命扭麻花。这种组织结构现在你去商场翻遍服装品牌是绝对是看不到,所以会觉得很陌(猎)生(奇)!——这类“绞经织物”我们统称为“纱罗组织”。
“纱”很多人都知道,不就是医院里常用的那种纱布么!古人说“方孔曰纱,椒孔曰罗”,其实稀疏看起来有孔的,都可以叫做“纱”。而纱布是一种简单的“平纹”组织的纱(关于平纹组织见上面那张图)。而后期的“纱”则常用绞经来做(对啊,中国古代几千年那么长,当然不会只用一种纱啊).
为了区别,这种“平纹纱”我们就叫“假纱”,下面这种“绞经纱”我们才叫它“纱”
通过上面“假纱”与“绞经纱”的组织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绞经纱更像是将原本一根经线的位置使用两根相捻的经线代替,这样的好处就是,尽管织出来的布还是有空隙,但是绞经增加了摩擦力,使织物更为稳定。肯定要问啦,那我又不可能拿着显微镜去看面料的经纬组织,要怎么区分呢?很简单啦,早期朝代提到的纱一般都是“假纱”,绞经纱常见于明清。比如马王堆那件著名的仅重49克的素纱襌衣,用的就是“假纱(平纹纱)”
上图这种2条经线为一个单位相绞,而且每个绞经单位是独立的,才叫纱,一旦打破这种规律的,就变成了“罗”。可以这么说,“罗”是“纱”的升级版本。
比如下图这种罗,尽管看起来好像比“纱”更简单,但是它却是“罗”。
这种两排绞经之间穿插平纹的罗叫“横罗”,是后世被保存技艺下来的唯一一种罗,2009年9月30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国挑花长巾。所用的底布就是【横罗】,呈现出横排分布的孔洞。
(估计一堆织物图也看腻了,看点漂亮点东西吧)如果一块料子上一部分织“绞经纱”一部分织“假纱”,结果就会出现花纹。因为一样经纬下,假纱看起来会更密一点。这种有花纹的纱叫“暗花纱”,大约出现在辽宋时期。就如同白纸用黑笔画画,或用在黑纸上用白颜料画画一样,起花部分不同叫法也不同,绞经为地、平纹起花,就叫“亮地纱”,反之叫“实地纱”。
看到这里都好简单,很好理解对不对?好吧,以上都是初级的,下面来正式的“罗”了!
相较于上面“绞经纱”、“横罗”,“罗”的组织形态就复杂太多了!简直是一种在梭织上作针织的赶脚,比如下图就是历史上很常见的一种罗。
每一根经线都好像彼此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孔隙也更为稳定,所以罗才会呈现出轻软透气的特性。
这种绞经之间彼此牵扯勾连、暧昧不清的罗,有专门的一个名字“链式罗”。因为无法分出独立的“绞组”,所以也叫“无绞组罗织物”,相反的,也就有“有绞组罗织物”啦!
有绞组罗织物
一般来说,罗也好纱也好,绞经都是成双的,但是古人在纺织组织上的创(脑)意(洞)是无穷大的!所以有了这个“三经绞罗”。
三经绞罗依靠的就是多出来的那条经线,成单数后不仅可以做前面提到的平纹,还能做一些斜纹(忘记斜纹的翻到最前面看一眼赶紧),便拥有了更为奇特多样的变化。
目前除了非遗传承单位——杭州福兴丝绸厂(采用传统织造工艺),还有一些丝绸厂也生产纱罗织物(采用机织)。这些机织纱罗,其实都是暗花纱一类织物,结构也较为松散难以与历史实物相比。有许多商家无知或故意,以花罗贩售,令人哭笑不得。市面上亦有类似工艺品贩售,大家自己鉴别吧~~
本文部分图片援引自@云想华夏传统服饰 ,所用面料为后世仿织的暗花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