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寺:乱世硝烟中的微笑 | 一墓一往事
哈哈,趁着各种南北朝背景古装剧乱炖,把“一墓一往事”这个专题也往这里挪一挪。但是今天说的不是一个墓,而是一个寺庙遗址。
文 | 春梅狐狸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洗稿,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把本文分享到朋友圈,或以链接形式分享无须授权
永宁寺是一个存在时间很短的皇家寺庙,加上又处于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十分陌生的历史时期北魏,说起来应该是十分默默无闻才对。而且在清理这个遗址的时候,发现的大多都是残损的建筑构件和泥质塑像,几乎看不到完整的东西。那么是什么让永宁寺令人念念不忘?
是那个纷乱时代里一个个慰藉心灵的微笑,在残存的泥质雕塑里,仿佛有温柔的光芒在绽放!
是的,不管男女老少僧俗,他们尽管面目各异,惟有那抚慰人心的微笑是一样的。这笑容是如此微妙而笃定,几乎让人要相信这是诞生于某一个盛世的塑像了。
永宁寺始建于516年,焚毁于534年,存世只有十几年。它的历史背景是北魏晚期,由于大家对这段历史很陌生,所以我结合电视剧给大家作一个简单梳理。
《军师联盟》的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结束了三国建立了统一的西晋,这是魏晋南北朝中短暂的统一。随后西晋发生了皇族内斗的“八王之乱”,国力衰微,周边民族趁虚而入,史称“五胡乱华”。由于这些民族在北方,中原士族与政权只能南逃,这就是“衣冠南渡”,随后建立了东晋。而“五胡”在北方各自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这个东晋在南方而十六国在北方的时期,叫做东晋十六国。
后来东晋政权被篡夺,就是刘宋,这是南朝的开端。而十六国所在的北方被鲜卑人统一,就是北魏,这是北朝的开端。
△ 《历代帝王图》里的司马炎
△ 简单粗暴的示意图
《琅琊榜》和《醉玲珑》、《楚乔传》都出现了元姓皇帝和萧姓皇帝,那么说明是处于魏与南梁/南齐对立的时期。南齐是这段时期里最短的政权,可以忽略不计,而南梁同时与北魏和北魏后来的分裂争取西魏、东魏对立过。这时候就要判断首都,北魏后期迁都到洛阳,而西魏定都在长安。
当然,以上提到的古装剧都是架空改历史的,会有非常大的出入,只是借这个方法帮大家理顺一下这段历史。
永宁寺所坐落的地方就是北魏时期的首都洛阳。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存在最长的一个政权,作为鲜卑人进入中原的政权,作了非常多的汉化努力,改姓氏,比如将国姓拓跋改为了元,改方言等等,而永宁寺所代表的是北魏崇佛的一面。
△ 永宁寺出土世俗服装雕塑残件
△ 北魏巩县石窟中的雕像
(推测两者应该衣冠服饰相近)
尽管永宁寺实际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其实它很早在迁都洛阳之前就成为都城规划的一部分。
故都城制云,城内唯拟一永宁寺地,郭内唯拟尼寺一所,余悉城郭之外。欲令永遵此制,无敢逾矩。
——《魏书》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主持迁都和竭力推行汉化的北魏孝文帝和他的儿子北魏宣武帝都病死在了33岁的时候,所以永宁寺都没有在他们的任期内建造。
因为宣武帝笃信佛教,废除了原来“子贵母死”的制度,就是儿子是王储,为了防止母族干政就把母亲杀死。于是宣武帝的遗孀宣武灵皇后就这样活下来了,她就是后来永宁寺的主持建造者。
前面说了,宣武帝33岁就死了,所以后来继位者孝明帝只有五六岁,实际掌权者就是那位宣武灵皇后,这时候该叫她灵太后了。就在她儿子登基的这一年,她修建了永宁寺,这也是北魏崇佛达到顶峰的标志。
(著名的云冈石窟就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开凿的)
△ 云冈石窟 出游南门遇病人雕像
△ 云冈石窟 比丘雕像
(一般认为永宁寺的雕塑风格更为汉化)
在后来的东魏人回顾北魏时期洛阳佛寺盛况中,它是无比令人惊叹的。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於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於当世。僧房楼观,一千馀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椿松,扶疏檐霤,丛竹香草,布护阶墀。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於斯也。”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
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雲气,画彩仙灵,列钱青锁,赫典华丽。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上不施屋,似乌头门。四门外,皆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雲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
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之。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雲雨,信哉不虚!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雲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馀。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洛阳伽蓝记》
△ 永宁寺塔基全景
△ 永宁寺塔基平面图
△ 杨鸿勋先生作的复原效果图
永宁寺的主要建筑是永宁寺塔,它到底有多宏伟呢?按照《洛阳伽蓝记》记载“九十丈”就该有300多米,而《水经注》则记载“四十九丈”那就是136米,《魏书》也说是“四十余丈”。目前考古发现塔基边长38.2米,与《水经注》记载的“浮图下基方十四丈”也很接近,所以《水经注》的说法比较可信。
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槃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
——《水经注》
那么,永宁寺塔的高度就将是保存至今的辽代应县木塔的2.2倍(应县木塔也是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对于木结构塔来说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但是也有学者根据早期建筑较为广平,推测其可能只有八十多米(这得是多大一个胖塔啊),即便如此还是比应县木塔高十多米。
△ 应县木塔
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寺庙,建筑规格堪比皇宫,奠基的时候灵太后亲率百官和数万僧尼,这也是她的权力达到了顶峰的时刻。这位灵太后在史书上风评极差,从很多记载里也看出她是一位权力欲很盛,手段强硬的太后,她的皇帝儿子不满二十岁就死了,据说是被她自己毒死的。她竟然想将襁褓中的孙女当作皇子扶上帝位,然后又迅速改立宗室小王子继位。如此脑洞,是何等的霸道和荒谬才能做得出来的!
贪恋权势的灵太后来了这么一出闹剧,北魏的一位将领尔朱荣就打着为被毒死的皇帝报仇的旗号率兵南下。灵太后看情形不妙,就打算在永宁寺出家为尼躲避,但是尔朱荣很快就抓到了她和那位宗室小王子,一起拉到黄河里溺死了。永宁寺的建立者灵太后,同时也是北魏第一位太后,就这样走完了她的一生。
随后尔朱荣扑杀洛阳城中的士族和皇族,将北魏汉化和融合的鲜卑与汉人大家族尽数杀死。但是尔朱荣却也不能自己当皇帝,他拥立另一位王子元子攸。元子攸并不想当一个傀儡皇帝,所以他诱尔朱荣入洛阳城诛杀,尽管杀掉了轻敌的尔朱荣,却被尔朱兆抓到囚禁在永宁寺中。元子攸曾经想在永宁寺中自尽,没有成功,后来被带到景阳杀死。
尔朱家族所作所为令人愤慨,这时候高欢登场了,他举起讨伐尔朱家族的大旗。这场拉锯又是几年,最后高欢胜利了,高欢又扶持了一位元家的皇帝,这也是北魏最后一位皇帝了,因为没两年这位皇帝就和高欢分道扬镳投奔了宇文泰,没多久就被宇文泰杀死。宇文泰和高欢分别各自扶持了元家皇帝,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 永宁寺出土的雕塑残件
北魏覆灭的那一年,洛阳城变成一片废墟,佛寺尽毁,哀鸿遍野。而象征着北魏皇权和佛教势力顶峰的永宁寺也在那年二月遭雷击而失火,“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官民僧俗无不振动哀痛。不知道他们在哀悼的是如此宏伟的佛寺覆灭,还是哀悼北魏的覆灭?
其实在永宁寺建立的那一年,灵太后掌权,北魏与永宁寺的结局就已经写下了。她并非多么笃信佛教的人,只是北魏时期佛教势力扩张到难以挽回了,她也只是借势笼络而已。
△ 推测为阿难
△ 推测为迦叶
看着永宁寺雕塑如此迷人的微笑,有时候非常难以想象这背后竟是一段纷乱嘈杂伴随着腥风血雨的历史。元子攸死前礼佛“愿不为国王”,想起南朝刘宋也有人说“愿身不复生帝王家”。看到有人回答什么诗句令自己曾感到绝望时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啊,乱世之中,岂有完卵,不分帝王平民。只是平民无论生在盛世乱世,都没有选择的权力。
这个以“永宁”为名的寺庙,竟从建立到覆灭不曾得到过真正的安宁。这份对于“永宁”的期待,随着破碎的雕塑,埋葬在了遗址废墟之中,等待千年后的人民重新去理解这份对世事平和、天下太平的愿景……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