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詹茹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2021年暑假阅读打卡活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2021年暑假阅读打卡活动

中山市杨仙逸中学/詹茹冰

8月20日,我完成了我们论文研磨小组的第二个“21天”阅读打卡活动,也完成了《教育心理学》的“整本书阅读”,同时还开始了“教材解读类”相关论文的文献梳理。不得不说,团队的力量是神奇的,而习惯的养成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主动。早在7月1日,我们论文研磨小组的组长官官就提出倡议,“暑假马上就要来了,我们要不要每天读书打卡活动啊”“去年寒假和几个朋友一起读书打卡,感觉效果很好”“每天阅读,然后写300到500字的读书感受”……虽然我知道自己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也是一个没有强烈目标就没什么行动力的人。但面对这样一个需要每天坚持读书打卡的邀约,我还是第一时间报名了。因为我知道自己需要阅读,尤其是要集中且连续地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书目。而如果离开团队的“督促”,我肯定做不到像郭哥和其他小伙伴那样自觉又自律,大概率又会像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假期下来收获寥寥,并且在新学期到来之际又会手忙脚乱。所以这一次,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跟上写作组的步伐,坚持阅读和打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小组的阅读打卡活动是从7月8日正式开始的,而当时高一年级还没开始放暑假,所以我特意申请了晚几天再参加活动。但是看到小伙伴们陆续开始阅读打卡之后,7月10日我也开启了自己的打卡之旅。我选择的第一本阅读书目是《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写作组读书笔记指定的阅读书目,也是过去一年我“涉猎”最多的一本通用性的专业书目。《教育心理学》以其“可观”的厚度和“有些难度”的可读性,常常让许多想通读全书的老师们退却三步,其中也包括我。但是书中列举和阐述的许多理论,例如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等等,无论是对教学活动还是班级管理,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较好的实践指引,值得细细品读和研读。书中的许多理论虽然有观点的差异,但也有一定的相通性。同时,全书的章节之间具有较紧密的前、后文关联度,如果没有通读过全书,而是直接阅读其中的某些章节或模块,其实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更不用说是否能有效应用到实践中。今年暑假通过通读全书,并且坚持每天写300到800字的读书笔记,我不仅加深了对其中很多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也更明确了一个观点:读《教育心理学》这类理论性和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目,需要先通读全书;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如果对某个观点或理论有兴趣,或是其中某个观点或理论对自己的教学和写作有价值,我们可以再进行更细致的研读,也可以把目光投射到其他相关的书目中。例如,在阅读《教育心理学》第14章“为每个学生而教”时,如果想对“教学目标”有更多的认识和把握,我们还可以再去阅读《有效教学》或《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等书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六位核心期刊主编眼中的'好论文’”这篇文章中,刘第红老师有个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论文研究不能缺少“悟性”,要悟就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竭泽而渔地收集相关资料成果,进行艰苦的研究,才能从中悟出新的观点。有时候我也会反思:对相关理论的“一知半解”,是不是过去一年我的论文质量始终“上不去”的一个因素?其实在教学论文写作中,我们许多一线教师缺乏的不是一节优秀的课例,而是能够支撑自己课例的相关理论。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即使我们认为自己的课例再好,也容易走入的“经验总结式”的写作模式中。理论的获得不应是为了某一次写作才临时去搜索和拼凑,应该要在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中提前储备,并进行分类。因此,如果一线教师想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为教学成果,一定要有“未雨绸缪”的自觉,在专业阅读中积累知识、储备理论。而这,也是未来我要努力的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