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的大汶口人最先发现并到达了美洲
五千年前,黄帝从大汶口出发
美国易洛魁人手中的鹿皮画与山东大汶口墓葬中的地平龟惊人相似,其中的悬疑似乎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轩辕黄帝横渡太平洋去美洲的悠远往事……
谜团重重的鹿皮画和地平鱼
1991年,在全世界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的时候,世界自然科学界最具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了一期纪念专号,令世人震惊的是专号封面的一幅画,这张在美国纽约州易洛魁人手中保存的500年前的珍贵彩色鹿皮画竟是“轩辕黄帝族酋长礼天祈年图”。该号除在第83页上重刊了这张图外,还在77页上刊登了另一幅同样引起轰动的彩色鹿皮画——《蚩尤神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该杂志在这种时刻以这种高规格形式刊登这两幅画,意义非同寻常,这无异于向世界宣布:中国人五千年前就来到了美洲!
为什么说《祈年图》上的大酋长就是轩辕黄帝呢?原因就在于图上画有黄帝族的族徽。在“祈年图”的上方,画的是填星(土星),此星又叫轩辕星,正是轩辕氏的图腾徽识——天鼋龟,即帝龟黄龙。这个图腾徽识的传说,来源于黄帝战蚩尤的故事。传说记载,在交战时,蚩尤作大雾三日,黄帝大军不辨南北,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军师风后献计:“将天鼋军旗之天鼋头对天山指南北。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黄帝大获全胜,杀了蚩尤。
有中国学者认定,祈年图中的大酋长就是轩辕黄帝。然而,随着出现一个重大疑问:黄帝怎么可能到达遥远的美洲呢?
山东大汶口墓地发掘于1959年,有五千年历史。在133座墓葬中,11座中有一种叫地平龟的龟甲,共28块。令人不解的是,这种龟是中国所没有的一种龟种。据《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称:“所有地平龟属的化石种都只限于北美,现生种则分布于北美、中美两处,美洲以外的其他大陆上,从未有过化石种或现生种的记录。”
鹿皮画和地平龟向我们描绘了两张图画:一张画是五千年前,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一支黄帝族舰队九死一生,向北美挺进;另一幅画同样是在太平洋,时间同样是五千年前,航行终点也是美洲,惟一不同的是,航行者是山东大汶口人。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高度一致性,不禁使人产生了联想:这会不会是同一群人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就是同一群人的两个名称:在我国史前传说中叫轩辕黄帝族,而在考古文化里则被称作大汶口人。
黄帝徙都曲阜
大约五六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分布着三个大的部落集团。东部山东及四周是以太昊、少昊和蚩尤为首领的东夷集团,西部是炎帝、黄帝为首领的华夏集团,南部则是苗蛮集团。三大集团经过长期战争最终一统于华夏集团。而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则是其中规模最大、最惨烈、也最关键的一战。黄帝不仅杀了蚩尤,也杀掉了太昊和少昊,从而挺进到曲阜,并定都曲阜,把都城从河南新郑迁了过来。对此,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有这样的简述:“黄帝族从渭水东下进入河南境内……而定居于新郑熊山,称有熊之墟,以熊为图腾。以后又有一支黄帝族东迁至山东曲阜。”对于黄帝迁都曲阜一事,史料也有记载,《帝王世纪》载:“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记载:“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今曲阜,而大汶口与曲阜仅距50公里,同处肥沃平坦的汶(水)泗(水)平原。从大汶口墓葬群的规模及有些墓主人葬品所显示的奢侈看,应是黄帝族重要部落首领居地。
另外,鹿皮画上天鼋龟族徽本身也是黄帝族居住在大汶口人聚居地的绝好证物。在原始氏族社会,族徽是一氏族区别于他氏族的标识。族徽图像多是动物,也有植物。这些动物都是各氏族所崇拜的图腾。但一个氏族的图腾会随着居地的不断迁徙而发生变化。氏族社会都有严格的本氏族内不得通婚的制度,所以两个通婚氏族各自的图腾有时也会被对方所接受。以黄帝族为例,黄帝族最早是以龙为图腾的,徙都河南新郑后,又以熊为图腾,因为新郑本地氏族是以熊为图腾的。但这并不影响黄帝族仍然对龙的崇奉。正如何光岳先生在书中说的:“黄帝虽是以熊为图腾,但是却处处以龙为神灵,可说是龙的传人。”而曲阜、大汶口一带居住的是以龟为神灵加以崇奉的龟族。在考古文化中,各地大汶口文化墓葬出现葬龟甲的情况很多,而这一现象在同时代其他文化如中原的仰韶文化等均无发现,所以有学者认定,葬龟甲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习俗,是以龟为图腾的反映,其原始居民应是龟族。龟族的崇龟习俗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但发展为殷商时代主宰人们全部生活的龟卜,产生了闻名于世的甲骨文,而且在周代也地位显赫,《周礼·春官》记有龟人,掌六龟之属。若有祭祀,则奉龟前往。龟还是古代四灵之一,《礼记·礼运》上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学术界普遍认为,殷人的龟卜和夏、商、周三代各地出现的龟氏徽识,均源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崇龟族。所以,当黄帝族徙都曲阜后,就进入了强大的龟族聚居地,其旗帜上飘扬着元鼋龟也就不奇怪了。
黄帝(大汶口人)的航美洲
大汶口人有漂洋过海的能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一下东夷文化的海洋文化特征。首先,史书有载,《越绝书·吴内传》曰:“越人谓船为须虑……习之于夷,夷,海也。”是即夷海同义。又《史记·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集解注“东海上人”即是“东夷之人”。可见东夷人就是习于海上活动的人。第二,能够集中体现大汶口人航海能力,反映大汶口文化海洋文化特征的,就是大汶口人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习俗在太平洋诸岛的广泛传播。李锦山先生在《东夷原始宗教概论》一文中指出:“这种习俗见之于我国东部沿海和南部地区的史前墓葬以及少数民族晚期墓葬,方志中亦不乏记载。在国外,太平洋诸岛土著中也流行。是海洋性民族风格之一,各地凿齿的齿数,位置差异较大,但从渊源上考察,都不及山东地区早。”张小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太平洋人种》一文中还介绍了在太平洋的夏威夷岛和关岛上发现大汶口人遗骨的情况。经与大汶口人遗骨对照,不仅拔牙和枕骨变形的特征相同,而且身高也相同,都是1.72米。综上可见,大汶口人不仅有飘洋过海的能力,而且这种远航活动对他们来说还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在人类尚未发明机械动力之前,什么力量能帮助他们漂洋过海呢?对此,挪威历史学家、探险家海尔达尔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先后三次利用当地材料或绑木筏,或造芦苇舟,进行了仿古漂航三大洋的试验,试验表明,是海流和风帮助他们完成了漂流。黄帝族漂航美洲的具体航线在《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中有明确的叙述,这就是先从山东蓬莱经庙岛群岛到大连,再沿朝鲜半岛海岸绕入日本海,借日本海中的左旋环流达日本北部地区,穿过津轻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在这里借助一条海流就可以直漂美洲了。这条海流叫“北太平洋海流”,在北纬40度,常年西风、东流、顺风顺水,流速每日20海里—25海里。就是这条海流把黄帝族众带到了遥远的北美洲。
如果进一步追问黄帝是在北美洲何处登陆上岸,其后裔又是怎样最后来到纽约州,成为现在居住在那里的易洛魁人的?这个答案是一百多年前,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在那部世界经典《原始社会》一书中给的。他在书中首先肯定了位于北纬45度的太平洋东海岸的“哥伦比亚河流域是印第安人的发祥地”;其后他指出了“他们(指亚洲人)的来到美洲……必定是由于海洋的偶然事件,以及从亚洲流向美洲西北海岸的大洋流所使。”这正是指黄帝族所趁的“北大平洋海流”,这条海流离海岸最近的地方也正是哥伦比亚河入海口一带。对纽约州易洛魁人的来源,他说:“他们原来可能是从达科他族分出的一支移民,从密西西比河彼岸迁来,最初向圣劳伦斯河谷挺进而安居于蒙特利尔附近。后因遭到周围部落的敌视,被迫离开这个地区而迁居纽约州的中部。”
大汶口人的美洲返航
黄帝(大汶口人)到达美洲后,大多都在哥伦比亚河流域定居下来,也有的踏上了返乡之路。他们把当地的地平龟作为一路上的保护神带回到家乡,死后随葬在了墓葬中。但回来是比去更难的事,因为不能顺原路返航,必须找到能够返乡的新的海流。真是苍天有眼,大自然馈赠给了他们这条海流,这就是由东向西流的北赤道暖流,也是常年顺风顺水。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黄帝所趁的北太平洋暖流和这条北赤道暖流实际是自我封闭、自我补充的北太平洋环流的南北两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流向是这样的:在赤道以北的东北信风带内,由于常年只送东北风,推动墨西哥西面的海水从东向西流动,这就是北赤道暖流。当一直向西碰到菲律宾陆地后,大部分海流就沿岸北上,形成了台湾以东的台湾暖流,也叫黑潮。此后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渐渐向左偏离海岸,形成日本暖流。当进入北纬40度的西风带时,就在西风的吹送下一直向东流向美洲了,这就是黄帝所趁的北太平洋暖流。这条暖流在靠近美洲陆地时分为两股:向北的小股经过哥伦比亚河入海口继续北上,最终消失在阿拉斯加海湾;大股则南下流向墨西哥,进而补偿了向西流去的北赤道暖流,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我补弃、完整封闭的环流系统。这样,大汶口人只需重新进入这个环境,顺其漂流,就可以踏上返乡的路了。大汶口人能从美洲返回的真实性除了大汶口墓中的地平龟为证外,还有一个歪打正着的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具体事件,这就是东晋高僧法显也是借北太平洋环流往返了一趟美洲。他先是去印度求法,由海路从斯里兰卡返回时,迷航顺北太平洋海流到了墨西哥。从墨西哥顺北赤道暖流回中国时又迷了航,最后在青岛崂山登陆上岸了。我国学者连云山在他的《谁先到达美洲》一书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证,此书得到了周谷城、赵朴初、贾兰坡、于光远等著名学者的赞赏。连云山也是选在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之际向世界宣布这一发现的,这一发现被世界媒体惊呼为“石破天惊之说”。在同一时间的东西两半球,美国“鹿皮画”的公布和中国连云山的发现,交相辉映,使世界为之震惊。而法显的误回崂山,恰好成为大汶口人能够返乡的又一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