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白粉涨价 涂企“饿死”

9月7日,龙蟒佰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蟒佰利)一则涨价通知再次令趋于平静的钛白粉行业出现波澜。

龙蟒佰利表示,由于受天然气供应紧张及环保限产等因素的影响,从10月1日起,龙蟒佰利各型号钛白粉(包括硫酸法钛白粉、氯化法钛白粉)销售价格在原价基础上,对国内各类客户上调300人民币/吨,对国际各类客户上调50美元/吨。

有消息称,中信钛业近日也发布了提价函,由于受煅后焦、液碱、天然气等原燃料价格上涨影响,自10月1日起,各牌号钛白粉售价上调300元/吨。

在近期钛白粉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处于有利局势时,龙蟒佰利和中信钛业再次涨价,不免让涂料行业一阵担忧,或引发新一轮全面涨价。

“饿死”下游

钛白粉涨价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钛白粉企业获得暴利,相应的,对下游大多涂料企业来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喂饱了”上游,如龙蟒佰利、中核钛白、金浦钛业、安纳达、ST钒钛等企业近两年来“佳绩”频频。

据龙蟒佰利(002601)8月20日发布的2018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3.29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6.62%;实现利润总额16.26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4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33%。

随后,8月22日晚间,ST钒钛(000629)披露的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72亿元,同比增长60.28%,主要是钒产品售价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以及重庆钛业钛白粉销量增加所致;净利润11.50亿元,同比增长176.65%。

从2016年至今, 隔一段时间涨价一次是钛白粉行业的固定节奏,这几年,借助钛白粉的涨价,各钛白粉企业的业绩不仅扭亏为盈,还有了大幅的增长。2017年开始,不下于9次的涨价为龙蟒佰利带来巨大利润,甚至出现单季度盈利超过2016整年的总盈利的情况。随着钛白粉价格不断上调,众多涂料市场的成本压力趋大。

作为重要的原材料之一,钛白粉的不断上涨,使得涂料行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利润的压缩,甚至亏所,导致不少企业倒闭、关停。涂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全国环保强压,钛白粉等原材料持续上涨无疑是对涂料行业雪上加霜。

时至今日,不少涂料企业相继披露了半年报,各个企业的业绩情况呈现在市场面前,利润下滑成主旋律。据统计,包括亚士创能、菱湖股份、渝三峡等涂料企业营业收入虽有增加,但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即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家建筑涂料企业立邦与多乐士,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也并不理想。

降价无望?

“真的降价无望了吗”,面对钛白粉等原材料不断“疯涨”,不少涂料界人士提出疑问。踌躇之中,静下心细看从近两年钛白粉行情,不仅哀叹希望渺茫。

钛白粉价格在经历三年的行业低迷后,2016年初,全国钛白粉企业“不约而同”集体涨价,钛白粉自此“开挂”,一路飘红。

本以为经历了两年连续涨价,2018年可以降下来或是趋于稳定,事实却不如人意。据统计,2018以来,国内各类型钛白粉产品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超过500元/吨。包括龙蟒佰利、中核钛白、金浦钛业等多家钛白粉企业先后宣布上调主营产品价格。到现在为止,龙蟒佰利今年涨价已经不少于三次,其他企业也是不相上下。

短暂的稳定之后又迎来涨价,不久前,国际钛白粉龙头科慕已经发布了涨价通知,自9月1日起,中国地区所有规格的钛白粉价格将上调50美元/吨。此次已是科慕年内第二次执行涨价。

受环保回头看等因素影响,广西、江苏、四川、河南等地部分钛白粉厂家开工不足,部分厂家货源供应依旧紧张。尽管有众多企业投身氯化法钛白粉的投资建设,但由于氯化法工艺技术门槛极高,项目的建成并不意味着试车生产的顺利,尤其是新投身钛白粉行业的企业,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慢慢摸索打通工艺,才能逐渐提升开工率增加产出。如果后续环保政策持续高压并严格执行,处于亏损边缘的中小企业将无力负担,从而被迫退出。

某知名钛白粉企业的管理层表示,受市场需求、原辅材料涨价、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钛白粉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价格或将稳中有升。

谁“被淘汰”

近期,为了获得美国和欧盟监管机构对并购科斯特钛白粉业务的批准,世界上几大主要钛白粉企业正在尝试进行资产大重组,这可能是钛白粉行业最后一次重大整合行动。西方国家钛白粉行业经过不断整合现形成了五大公司——科慕,特诺,Venator,科斯特和Kronos Worldwide。据Venator公司2018年6月发布的投资者报告,这占全球钛白粉产能54%左右。

并购、重组、去产能环境下,全球钛白粉产能进一步集中。同时,国内钛白粉行业集中早已悄然进行。以龙蟒佰利为首的钛白粉企业逐渐加快了扩张兼并的步伐。

2016年10月,佰利联与四川龙蟒宣布正式合并,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钛白粉企业。自此国内正式拉开行业整合序幕。国内前十大平均产能约16.1万吨,生产企业较为分散,统计内的52家钛白粉生产企业,平均产能仅为7.35万吨。

目前市场上小于5万吨的企业为27家,产能不到70万吨,约占国内生产企业的34.6%。在环保等因素推动下部分小产能如广西嘉华、西昌瑞康、中盐株化、云南泽昌等纷纷退出。如果后续环保政策持续高压并严格执行,处于亏损边缘的中小企业将无力负担,从而被迫退出。而国内钛白粉产能将进一步集中,大企业有望享受寡头垄断带来的价格红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