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艳萍:《乌衣巷》里说唐诗

石艳萍 云南省富源

唐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志表情,是汉字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也是华夏文明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

诵读和欣赏唐诗,可以和潜伏在唐诗里的深邃的灵魂剪烛西窗、把酒夜谈;也可以和流淌在各个情景中的深刻的文字,相互交融,倾诉生平,在静美的夜色中盛开一树芳华。

沉浸在唐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唐诗的大美。这种心灵的愉悦主要是从音韵的和谐、语句的流畅自然、诗境的优美上感受到的。可欣赏是一回事,创作却是另外一回事。会欣赏与能创作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想研究写诗和写出好诗的方法,我们可以先把一首好诗解剖,即进行一次创作过程的反向推演,来分析思考,以期学到古代诗人高超的创作方法。

在写作上,音韵的和谐与语句自然是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创作基础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掌握,在此之上,写诗最重要的便是诗境的塑造。下面我们将通过研读刘禹锡的《乌衣巷》,作一次创作过程的逆推,学习诗人高超的创作技艺。

《乌衣巷》全诗是这样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全诗都是写景。诗人眼前是一幅单纯而又色彩鲜明的动感图画:在长满野草花的朱雀桥边,西下的斜阳映照着乌衣巷,几只下巴颏处紫色的燕子飞入低房矮巷的千家万户之中。这种图景除了唯美之外并没有什么深意,然而易感的诗人心中却突然闪过了一种联想:千百年前这里曾是富贵显赫的王谢家族,那时必然也是有燕子的。那时的燕子飞入的是华楼琼阁,而不是现在这些寻常人家的房舍。这是一种在想象中的时空大挪移,让人油然感慨世事的沉浮变迁。怎样才能表达出心底这种压抑不住的感慨呢?感官敏税的诗人找到了一种连接不同时空的诗象,那就是过去和现在在人们眼中形貌相似的燕子。紫燕在有生之年因为每年都回到巢处,在人们看来有故人重逢的感觉。很显然,旧时的燕子早已死去,现在人们眼中的燕子很可能是它们的子孙,但在人类的眼中,它们在形体和颜色上又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可以成为人世变幻的一种衬景。于是,诗人便在一种故意的错解中展开了诗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诗人的深刻感触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充分地抒发。

从这首诗中,可探寻到蕴藏在诗中一种寂寥、惨淡的氛围,宛如在寂静的江南小城中走过弯弯的小石桥,走过夕阳中的乌衣巷,走过斑驳的青石板,昔日乌衣巷的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唯一相似的只是在一抹斜晖下就巢的飞燕。诗中没有一句议论,字字未提沧桑,却字字均含沧桑。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用这样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我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那些人、那些事,燕子见证过;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波诡云谲,乌衣巷记录了一切。只是历尽岁月的洗练,它们沉默不说。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作者似随手一写,便写出了虚实相生,曲处能直,密处却疏,全篇行云流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从创作过程来看,此诗的创作首先具备的便是诗人心中对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然后才得以借助诗人自然而然的高超的表现手法——借古讽今,来体现这种感慨。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读,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一首诗的成功创作,首先要有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感受,这种感受既是独特的又是能引人共鸣的,然后才是寻找能表现这种感受的物象,再凭借诗人深厚的文学修为和高超的创作手法把饱含感受的物象巧妙地呈献给读者。

这必备的三者都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首先,要产生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感受,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观察思考能力,才有助于灵感火花的闪耀。其次,能表现这种深刻感受的物象并不是空穴来风,能让人产生深刻丰富的强烈感受必然有真实存在的客观物象,只要用心是能够寻找到的。而创作的第三个条件,即诗人高超的创作技艺。这种技艺,诗作者是能够通过勤于阅读、思考和创作实践,不断提高的。

通过对刘禹锡这首《乌衣巷》研读,权作抛砖引玉之想,如果诗歌同道们读后能够得到一点儿启发,则善莫大焉!

简介:石艳萍,女,常用笔名麦芃,绿云清筝,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现为某刊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诗刊》《中国楹联报》《边疆文学》《诗选刊》《花溪》《滇池》《春城晚报》《北方文学》《当代诗词》等百余家刊物,多次获诗联大赛奖项,有文集《清涟集》出版。

对联天地(dltdwxgzh)编发,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