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美国最害怕的国家!数学强到逆天,之后却又迅速衰弱……
说前苏联的数学,就不得不提一下沙俄。
沙俄的科技水平一言难尽,跟当时的大清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来沙俄天降猛男——彼得一世大帝登基了。
大帝的历史想必很多人都清楚:他羡慕先进的西欧,微服私访亲自考察了一番。回国后,决定学习西欧模式。大家都是欧洲人,你们搞得我搞不得?
于是就有了大名鼎鼎的彼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建立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现为俄罗斯科学院),大力招募西欧的数学家。
改革成效很显著,伯努利家族,欧拉大神,都相继来到了俄国。
随后,哥德巴赫等大师也入场。沙俄的学术迅猛发展。最明显的证据是到了后面,以圣彼得堡学派为代表的俄国学者,和欧洲的哥廷根学派已经平分秋色。
可以说沙俄人才资源,有的是金山银山。后继者就是个败家子,也要挥霍至少三代人才能挥霍光。
好,我们的主角要登场了。
前苏联建国后,列宁认为:工业是苏联强大的关键。而发展工业就要有强大的理工人才和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学科。
列宁本人,在大学时学的就是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学科的重要性,他本人再清楚不过了。其中数学对他影响很深,他的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
如果有考研的小伙伴,一定会熟悉他的另一句话“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后半句是“就连数学也需要幻想,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在领导层的指导下,苏联政府保留了沙俄的科学院,继续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注重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基础学科。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前苏联只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完全实现工业化,走完了欧美百年的道路。一个红色的巨人屹立在东方。二战后更是成为了美国最害怕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简直就是爽文才有的剧本。其中,数学等科研领域的人才,显然功不可没。
当然了这中间也是有很多弯路和不足的,以后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一篇来讲这个事,这里挖个坑。
那么前苏联具体都做了什么呢?
第一是重视基础教育。我上次说了,美国的数学基础教育不太好,但是前苏联在这方面,无论是精细程度,还是教育水平,到今天都是世界前列的存在。
前苏联小学阶段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分别对应六岁入学和七岁入学的两种儿童。两种学制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都相同,所以能保证在十二岁时可以掌握相同的知识。
但并不是说没有区别。其中规定六年制的学习课时,相应要多一些,因为考虑到入学年龄小,所以要花更多时间。细节设计上可以说是很讲究了。
在数的概念方面和计算方面,前苏联把正负数和四则运算列入课程,而且会介绍电子计算器的初步知识,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还能学完一元二次方程。每个课程,都有相应的课时安排。
此外,前苏联也搞数学竞赛用来选拔一些优等生,但和我现在看到的稍微有点不同。
前苏联的学生会在小学时后就接触一些数学科普读物,用来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敏感度。
到了初中阶段,有志研究数学的学生,可以自己报名参加一些数学比赛。比如当时有一本数学杂志叫Quant,学生写完了试卷后可以把答案邮寄到相关部门。最后由数学家和数学老师进行评分,凡是合格的学生可以得到面试机会。
面试通过后的这些学生,会接受专门的数学课程学习,当然是在日常课程结束后。
前苏联还设有少年宫,定期举办一些数学家的讲座。学生们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大神面对面交流。
纪录片里的苏联少年宫
到了暑假,针对这些天才儿童,还会有专门的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不是以招生为目的,而是真的让这些天才少年聚在一起玩耍,交朋友。
不管你是喜欢微积分也好,喜欢函数也好,还是喜欢几何,都能找到自己的小圈子。各位想一想,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然而,到了中学毕业阶段后,会再进行考核。这时就会教他们,什么是残酷和淘汰了。
考核优秀者可以进入特定的大学和专业继续培养,而被筛掉则回到普通高中学习。经过这样程序留下来,无疑都是数学领域的人中龙凤和未来之星。接着再从中挑选出精英中的精英,进入莫斯科大学的“实验班”学习。
据说清华的姚班,就是按照莫斯科大学的“实验班”仿制设立的。
我国的学者也在当时,提出了学习苏联,搞数学竞赛的倡议。
这样兼顾基础教育和精英培养的做法,前苏联的数学不强还有天理吗?
其次,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引发了高昂的学习热情。
在大家的印象中,前苏联的环境很闭塞和高压,但其实在某些时期,依旧给了学者一定的特权和高待遇。
在前苏联,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等学者地位,一度非常之高,是明星一般的全民偶像。社会上普遍尊重科学家,向往科研工作。
这种环境下,也诞生了很多大神。比如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亚历山大洛夫、柯尔莫格洛夫等,都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大家。其中柯尔莫哥洛夫于192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几乎处处发散的傅里叶级数,一下引爆了整个数学界。
而他们的老师鲁津,更是一个传奇人物,是描述性函数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这里再挖个坑,你们想看的话,我以后再详细介绍这位大神。
当时的学术交流有多繁荣呢?我国中科院的关肇直院士,曾经考察过全苏联数学大会。在那场会议上,有2000多名学者参加。共有800多篇论文被宣读,涉及的领域包括数论,代数,微分方程等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一种学术盛况。
数学一向被认为是女孩子的弱项。但在前苏联,数学却是女孩子的热门课程。西方学者研究前苏联数学时,发现女孩子对于数学的研究兴趣比其它欧美国家的都要高。
根据2018年巴黎经济学院昆汀·利普曼所著《数学,女孩与社会主义》一文中的数据,当时在前苏联,数学相关职业代表了更高的收入和地位,女孩子的热情相当高涨。论文指出:“曾经是前苏联集团一部分的欧洲国家,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数学上的性别差距更小。”
在其它领域更是如此,在1960年,前苏联40%的化学博士是女性。而一直到2012年,美国在在这方面的比例才达到37%。可以说,在科研上,前苏联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只要你有才华就能上。
当然,我不是说前苏联的学术圈没有黑历史。有兴趣知道的小伙伴,可以评论区留言。
相比于美国,数学家们实际上获得的待遇,还有其工作环境并不算特别好。但有一说一,前苏联的学术交流条件已经算不错了。
而这背后,还有一个因素在推动,那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
冷战时,美苏热衷搞军备竞赛。前苏联更是把重工业当成命根子。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根本马虎不得,所以是下了血本地砸钱。
在1945年至1985年的四十年里,前苏联科研经费翻了89倍。在科研预算中,政府提供的资金占比高达40%。
除此之外,苏联为了丰富科研经费的来源,还搞了一个“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专门用来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用以补偿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消耗。而这些钱的来源,就是出售的科研产品的成本提成和利润提成。
不仅如此,还有低利息的技术贷款等等。
总结一下,前苏联数学的强大原因,主要是三点:雄厚的人才底子、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和人才的重视、还有就是来自政府的大规模投入。
那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前苏联的数学既然这么厉害,那为什么说没就没了呢?
前苏联数学繁荣的成果,是肉眼可见的。在这个体制下,每年可以培养数以万计的工程师,成为了前苏联工业的支柱。也让西方阵营的国家,芒刺在背。不过这是另一个领域的事,按下不表。
但可惜的是,这样盛况没能持续下去。
到了前苏联统治后期,之前成就数学研究繁荣的条件慢慢消失。除了形势的变化外,给予其科研事业致命一击的,就是人才流失。
首先是科研经费和人才的待遇降低。1991年,科研经费还占国民收入的4%。第二年就直接砍到了2.3%。这还是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如果算起来的话,那么当时科学家的日子过得还要更惨。
其次是科研风气转变,科研人员的地位降低。到了前苏联后期,因为各方面的改革陷入僵局后,许多科研工作也慢慢停滞,加上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束缚。苏联解体前,学术圈的氛围僵化,举报风气盛行,原本自由的讨论变得上纲上线,让当时的科研人员无比灰心。
AI领域的Weisfeiler-Leman算法创始人,鲍里斯·威斯菲勒,就是因为一起学术举报事件,被同事扣上了“反苏联”的罪名,于是不得不移民美国,最后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最后就是其它国家的挖人战术了。前苏联时期,各国都来争抢人才,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
像是谷歌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其父母都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后来在1979年,举家移民美国。谢尔盖的父亲,成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数学教授,母亲则在NASA任职。
有数据显示:1994-2003年期间,超过50万的科研人员离开了前苏联。
随着这些精英的远去,曾经辉煌的苏联数学,也就此落下帷幕。甚至还打击了后来的俄罗斯数学。
但即便是这样,以莫斯科大学为首的,俄罗斯数学家还是数学界不可忽视的存在。2017年时,在菲尔兹奖得主中,来自莫斯科大学的有6位,仅次于第一的剑桥大学(7位)。其中三位,是在前苏联时期获奖。
如今的俄罗斯数学,实力依旧不容忽视,但早已不复当年辉煌。
普京说过“不怀念苏联的人没有良心”,不知道那些远离家乡的前苏联数学家,会不会有一天,怀念那个曾经给了他们梦想与荣光的国家呢?
前苏联的数学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显然这几千字不可能说得完,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更多细节,或者想让超模君把坑都填上,或者觉得超模君写得还行,还请多多转发和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