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12-21)

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不去指责别人。同时,注意克服情感冲动的毛病,这样就可以提高道德水平,改正邪念,辨别迷惑。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樊迟:孔子弟子,鲁国人,名须,字子迟,比孔子小46岁。
舞雩(yú):雩,祈雨的祭祀。用跳舞的方式祈雨。这里指地名舞雩坛,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城南。
修慝(tè):修,治理、改正。慝,藏在心里的邪恶念头。
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
攻:批判,指责。
忿:气愤,愤恨,愤怒。
及:连累,殃及。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坛下散步,问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批判自己的缺点,不批判别人的缺点,不就是消除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舞雩是鲁国境内求雨的祭坛。舞是用舞蹈来祭祀,雩是求雨发出的声音。《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让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点就说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明孔子经常带着弟子在郊外出游,游教结合,其乐融融。
樊迟向孔子请教“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称赞其“善哉问”即“问得好”,然后一一作答。所谓崇德即崇尚道德、增进修养,关键在于不计较个人得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所以君子会一心一意去帮助他人,而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谓修慝即改正缺点、消除邪念,关键在于能够时时反省、检点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而不是动辄指责他人。所谓辨惑即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关键在于自制自持,不冲动、不妄作,坚决避免一时怒起,忘其自身,殃及家人。
崇德、修慝、辨惑,三者相互关联。崇德是先事后得,一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私欲就会愈来愈淡,内心则会愈来愈平,就不会心浮气躁,也不会与人相争,当然不会去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更不会与人产生冲突。如果别人冲着我来,我也会心平气和,不生奋争之心,不管别人怎么激将,也不会怒火中烧、一触即发。看似三个方面,实为一体功夫,都是君子必备的基本修养。
子张也请教过崇德、辨惑,但孔子对二人的回答有所不同。樊迟求知心切,在《论语》中多有体现,如《论语·雍也》樊迟问仁、问知,《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请学圃,但脾气急躁,缺乏耐心。孔子告诉他要“先事而后得”,与《论语·雍也》中孔子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完全相同,告诫樊迟不要急于求成。这又一次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特点和艺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