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常见的5大误区,赶快收藏起来回答患者
在呼吸科临床工作中,常常会用到抗菌药物。一提到抗菌药物,有的患者谈虎色变,觉得抗菌药物就是抗生素危害很大,抗拒使用;还有的患者主动要医生给开抗菌药物,尤其发烧咳嗽,不愿意接受检查,过度迷信抗菌药物。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患者对抗菌药物认识的常见5个误区,赶快学起来,解释给患者听!
误区一:抗菌药物、抗生素及消炎药是一样的
患者经常认为抗菌药物=抗生素=消炎药,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另一类是合成抗菌药,是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等。也就是说,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中的一类。
消炎药是指能够消除机体炎症反应的药物,也称抗炎药,有激素及非甾体类抗炎药两大类。激素类主要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误区二:发热就要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确实会引起发热,但是引起发热的病原体还有病毒等。若是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例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什么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分为治疗性使用和预防性使用。
其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有: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
已查明感染病原的疾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病原包括细菌、支原体等;
抗菌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的。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又分为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和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误区三:输液好的快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剂型也多种多样,为了防止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以至于最后无药可用。临床一般会按照能口服给药就绝不肌注或静脉给药的原则选择剂型及给药途径。
在抗菌药物的种类上按照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只要针对性高,就能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误区四:为了不生病预防性使用各种抗菌药物
企图长期预防或防止各种细菌入侵的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同时,长期使用抗菌药会使耐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甚至产生“超级细菌”,我们将无药可用。
误区五:随意停药,或症状已消失还在长期继续用药
随意停药会导致耐药菌卷土重来,诱发更严重的感染。而症状若已消失还长期继续用药,一方面可能会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也会诱导耐药性细菌的产生。所以要叮嘱患者按疗程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