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等壶开了再提
2021年9月5日
今天看一个朋友的朋友圈,似乎看到了所有家长的影子。
昨天下午下班,女儿兴冲冲地跑向我,抱住我:“妈妈,妈妈。”
我:“作业写完了吗?”
女儿默默地松开了环抱我的双手,静静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
这落寞的眼神和孤单的背影,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又错了,我要反思……
作为父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是对的,这是份内的职责,也是应尽的义务。但一见面就问作业,就有点太不近人情了。多半天甚至一整天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孩子从内心里是想念的。或许,这一天里,学校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分享;或许,这一天里,和某个同学起了冲突,需要我们来安慰一下;或许,这一天里,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想和我们炫耀一下……但是,我们开口就问作业,眼里心里只有学习,孩子们能不失望吗?
想给我们分享的趣事,不想分享了;想给我们倾诉的委屈,不想说了;想给我们炫耀的表扬,不想开口了……
时间长了,我们不问他们不说,甚至我们问了,他们也不说。于是,隔阂就这样慢慢地产生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条代沟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宽……
这位妈妈,敏锐地觉察到了孩子的变化,也要“反思”,这是非常可贵的!更重要的是,反思之后,要付诸行动。作为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心里想什么,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孩子心情愉悦了,写起作业来也会事半功倍。作业完成得好了,亲子关系也就好了,家庭氛围也就和谐了。
其实,何尝只有父母这样呢?老师的“职业病”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由地想到了今年暑假的一次经历。
有一天,我去学校值班的路上,一个学生在路边大声喊:“张老师好!”
我停下电动车,转头一看,是我们班的小刘同学。
或许是一个多月没见了,在街道上偶遇老师,孩子有点兴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急切地想和老师打招呼。看我停了下来,她也往我这边走了走,靠近了一点儿。
“作业写完了吗?”我开口的第一句话像一瓢冷水,从小刘同学头上浇下,她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眼睛里的光芒也瞬间黯淡了下来。
“还有一点儿……”她小声地回答说,比刚才和我打招呼的音高,不知降低了多少个八度。
“那要抓紧时间哟,快开学了!”我又叮嘱了一句。
话音未落,小刘同学一句“老师再见”,留给我一个背影,绝尘而去……
农村人有句谚语叫做“哪壶不开提哪壶”。据说这句话还有个来历呢!
早年,有父子俩开了间小茶馆,虽说本小,门面不大,可是由于店主热情和气、诚恳实在,加上水沸杯净,开门早、收摊晚,小茶馆越办越兴旺。知县白老爷是个贪财好利的官儿,整天不掏钱的大鱼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馆来喝茶。他一个人占一个桌子,骂骂咧咧不说,还得来点儿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就嘴儿。茶喝够了就扬长而去——白喝。白老爷天天来白喝,这父子俩可怎么受得了啊,却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不久,小茶馆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让儿子司炉掌壶,应付生意。这几天,白老爷一端起茶杯,就龇牙皱眉吧嗒嘴,说:“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小掌柜说:“老爷,茶,还是天天为您准备的上等龙井;水,还是扑腾扑腾泛沸花的开水,怎么能没味儿呢?”过了几天,白老爷来得少了。又过了几天,白老爷渐渐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病愈后,便问儿子:“白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机灵地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从那时候起,这个故事就跟这句话一样,四下传开了,越传越远。
现在,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挂在嘴上常常形容有意或无意中提起别人最想回避的问题,拿人取笑或者让人尴尬。
数子九过不如赞子一功,孩子的那个小缺点、那个小毛病不要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及,等一等,等“壶开了”再去提,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链接: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