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十】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十」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序子生长的朱雀城,有片地方叫赤塘坪,“是个行刑砍脑壳的地方”。杀人的时候人拥到这里看杀人,平常野狗在这里吃尸体,顽童放学后经过这里“东摸摸,西踢踢”。“其实杀不杀人也没有影响热闹事。六七月天,唱辰河大戏就在这里。人山人海,足足万多看客。扎了大戏台,夜间点松明火把铁网子照明,台底下放口棺材,一旦演《刘氏四娘》、《目连救母》叉死人随手装进去。”清明前后,“这地方也好放风筝”。(185-186页)我们以为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事情,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生命经验,却能够在这么小小的同一片地方轮番上阵,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我想说的是生命经验的宽度、幅度的问题。一个生命从小就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么大幅度的日常转换中历练,倘若这个生命善于发展自己,没有辜负这样的历练,那么它能够撑开的格局、能够忍受的遭遇、能够吸收的养分、能够看开的世事,就不会同于一般了。序子三岁多的时候城里“砍共产党”,父母仓促出逃异地,他被保姆王伯带往苗乡荒僻的山间。这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又带来另外的养分,在不知不觉中培育性格和性灵。

大幅度的经验往往会诱惑人们集中专注于经验的不平常性,关注大而忽略小,关注极端而忽略日常;《无愁河》却是细密、结实的,在经验的极端之间,充实着的还是日常的人、事、物。黄永玉写朱雀城,譬如写一条街道,他要一家铺子挨着一家铺子写过来,生怕漏掉什么;写完这条街道接着又写另一条街道。再譬如说他写吃,写了一次又一次,从准备材料写起,写制作,写吃的过程、感觉,写吃的环境和氛围,当然还有吃的人——这其实很难,写一次还不难,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写,七次八次都写出特别来,真难。谁不相信可以试试。乡愁这东西,说抽象可以无限抽象,说具体就可以具体到极其细微的地方,譬如味蕾——味觉的乡愁。他写苗人地里栽的、圈里养的、山上长的、山里头有的、窑里有的,名称一列就是好几行,“请不要嫌我啰嗦,不能不写。这不是账单,是诗;像诗那样读下去好了。”(249页)他还写“空东西”:序子在苗乡,好天气的日子,王伯问他:“狗狗!你咬哪样?”

“我咬空东西。”

“哪样空东西?”王伯问。

“我咬空东西,你不懂!我喜欢这里的空东西。” (229页)

黄永玉写得满,他巨细靡遗,万一哪里忘了点什么,他后来想起还会补上。

难道写作不应该经过“选择”吗?“选择”,甚至是“精挑细选”——这个词又出现了,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是许多作家的态度和写作必须的步骤;但对黄永玉来说,生命经验的任何一事一物,都能写,都不必拒绝,用吃的比喻来说,他不“挑食忌口”。因为这些事事物物都融进了生命当中。

这里面有一个道理。你以为这样的事物、这样的经验对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那样的事物、那样的经验对你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你要区分,你要选择;其实是所有的经验,包括你没有明确意识到的经验,共同造就你的生命。序子在苗乡的时候,有一个常来帮助王伯的猎人隆庆,隆庆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小说是这样写的:

狗狗挨隆庆坐,闻着隆庆身上的味道。这味道真好闻,他从来没有闻过,这味道配方十分复杂,也花功夫。要喂过马,喂过猪,喂过养,喂过牛,喂过狗,喂过鸡和鸭子;要熏过腊肉,煮过猪食,挑粪浇菜,种过谷子苞谷,硝过牛皮,割过新鲜马草;要能喝一点酒,吃很多苕和饭,青菜酸汤,很多肉、辣子、油、盐;要会上山打猎,从好多刺丛、野花、长草、大树小树中间穿过;要抽草烟,屋里长年燃着火炉膛的柴烟,灶里的灶烟熏过……

自由自在单身汉的味道,老辣经验的味道。闻过这种味道或跟这种味道一起,你会感到受庇护的安全,受到好人的信赖。

这种味道,“具有隆重的大地根源。”(238-239页)

你要是从隆庆的经验中排除掉一部分,那这味道就不是隆庆的味道了。

《无愁河》是条宽阔的大河,有源头,“具有隆重的大地根源”;有流程,蜿蜒漫长的流程。大河不会小心眼,斤斤计较,挑挑拣拣。大河流经之处,遇到泥沙要冲刷,遇到汊港湾区要灌注萦回,遇到岩石要披拂,遇到水草要爱惜地飘荡几下。

《无愁河》的丰富,得力于作者感知和经验的丰富,他过去经历时没有“挑食忌口”,现在写作时没有“精挑细选”。他身受得多,触发得多,心能容下得多。容得多,心就大了。山川形胜、日月光辉、人物事体、活动遭遇,都是养人的东西,生命就是在其中生长、长大、长成,长出精神和力量,长出智慧,长出不断扩大的生机。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十】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序子生长的朱雀城,有片地方叫赤塘坪,“是个行刑砍脑壳的地方”。杀人的时候人拥到这里看杀人,平常野狗在这里吃尸体,顽童放学后经过这里“东摸摸,西踢踢”。“其实杀不杀人也没有影响热闹事。六七月天,唱辰河大戏就在这里。人山人海,足足万多看客。扎了大戏台,夜间点松明火把铁网子照明,台底下放口棺材,一旦演《刘氏四娘》、《目连救母》叉死人随手装进去。”清明前后,“这地方也好放风筝”。(185-186页)我们以为相隔十万八千里的事情,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生命经验,却能够在这么小小的同一片地方轮番上阵,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我想说的是生命经验的宽度、幅度的问题。一个生命从小就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么大幅度的日常转换中历练,倘若这个生命善于发展自己,没有辜负这样的历练,那么它能够撑开的格局、能够忍受的遭遇、能够吸收的养分、能够看开的世事,就不会同于一般了。序子三岁多的时候城里“砍共产党”,父母仓促出逃异地,他被保姆王伯带往苗乡荒僻的山间。这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活又带来另外的养分,在不知不觉中培育性格和性灵。
大幅度的经验往往会诱惑人们集中专注于经验的不平常性,关注大而忽略小,关注极端而忽略日常;《无愁河》却是细密、结实的,在经验的极端之间,充实着的还是日常的人、事、物。黄永玉写朱雀城,譬如写一条街道,他要一家铺子挨着一家铺子写过来,生怕漏掉什么;写完这条街道接着又写另一条街道。再譬如说他写吃,写了一次又一次,从准备材料写起,写制作,写吃的过程、感觉,写吃的环境和氛围,当然还有吃的人——这其实很难,写一次还不难,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写,七次八次都写出特别来,真难。谁不相信可以试试。乡愁这东西,说抽象可以无限抽象,说具体就可以具体到极其细微的地方,譬如味蕾——味觉的乡愁。他写苗人地里栽的、圈里养的、山上长的、山里头有的、窑里有的,名称一列就是好几行,“请不要嫌我啰嗦,不能不写。这不是账单,是诗;像诗那样读下去好了。”(249页)他还写“空东西”:序子在苗乡,好天气的日子,王伯问他:“狗狗!你咬哪样?”
“我咬空东西。”
“哪样空东西?”王伯问。
“我咬空东西,你不懂!我喜欢这里的空东西。” (229页)
黄永玉写得满,他巨细靡遗,万一哪里忘了点什么,他后来想起还会补上。
难道写作不应该经过“选择”吗?“选择”,甚至是“精挑细选”——这个词又出现了,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是许多作家的态度和写作必须的步骤;但对黄永玉来说,生命经验的任何一事一物,都能写,都不必拒绝,用吃的比喻来说,他不“挑食忌口”。因为这些事事物物都融进了生命当中。
这里面有一个道理。你以为这样的事物、这样的经验对你的生命是有价值的,那样的事物、那样的经验对你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你要区分,你要选择;其实是所有的经验,包括你没有明确意识到的经验,共同造就你的生命。序子在苗乡的时候,有一个常来帮助王伯的猎人隆庆,隆庆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小说是这样写的:
狗狗挨隆庆坐,闻着隆庆身上的味道。这味道真好闻,他从来没有闻过,这味道配方十分复杂,也花功夫。要喂过马,喂过猪,喂过养,喂过牛,喂过狗,喂过鸡和鸭子;要熏过腊肉,煮过猪食,挑粪浇菜,种过谷子苞谷,硝过牛皮,割过新鲜马草;要能喝一点酒,吃很多苕和饭,青菜酸汤,很多肉、辣子、油、盐;要会上山打猎,从好多刺丛、野花、长草、大树小树中间穿过;要抽草烟,屋里长年燃着火炉膛的柴烟,灶里的灶烟熏过……
自由自在单身汉的味道,老辣经验的味道。闻过这种味道或跟这种味道一起,你会感到受庇护的安全,受到好人的信赖。
这种味道,“具有隆重的大地根源。”(238-239页)
你要是从隆庆的经验中排除掉一部分,那这味道就不是隆庆的味道了。
《无愁河》是条宽阔的大河,有源头,“具有隆重的大地根源”;有流程,蜿蜒漫长的流程。大河不会小心眼,斤斤计较,挑挑拣拣。大河流经之处,遇到泥沙要冲刷,遇到汊港湾区要灌注萦回,遇到岩石要披拂,遇到水草要爱惜地飘荡几下。
《无愁河》的丰富,得力于作者感知和经验的丰富,他过去经历时没有“挑食忌口”,现在写作时没有“精挑细选”。他身受得多,触发得多,心能容下得多。容得多,心就大了。山川形胜、日月光辉、人物事体、活动遭遇,都是养人的东西,生命就是在其中生长、长大、长成,长出精神和力量,长出智慧,长出不断扩大的生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