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和启功都对它赞不绝口,果不其然!
有这么一部名作,
后人初习小楷多以此为范本。
笔势圆劲,字体精妙;
全篇一笔不苟,风姿俊逸,神采飞扬;
用笔起止之变化,用墨淡雅之可爱,
让人叹为观止。
《灵飞经》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无名款。
袁桷,董其昌皆以为是书法家钟绍京写。
但启功先生认为只是无名经生所书。
无论出自谁手,
都是一部很美的小楷之作。
我们且认为是钟绍京所书。
下面,
书画君从钟绍京着手,
带您一同欣赏这“精妙绝伦”的小楷。
钟绍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
唐代兴国清德乡(今江西兴国县长岗乡上社)人,
江南第一宰相。
系三国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
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
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
为纪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
钟氏后人
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国公祠"
显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氏
家族名望的显赫与迁徙的源流。
其中,
著名的《灵飞经》传为其所作。
· 越国公祠
《灵飞经》是一卷道教的经,
在明代晚期,
发现一卷唐代开元年间精写本,
它的字迹风格和砖塔铭一派非常相近,
但毫锋墨彩却远非石刻所能媲美。
当时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题跋。
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
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两家似有抵押手续。
后来董氏又赎归转卖,闹了许多往返纠纷。
《渤海》摹刻全卷时,脱落了十二行,
董氏赎回时,陈氏扣留了四十三行。
从这种抽页扣留的情况看,
脱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时被董氏扣留的,
后来又合又分,
现在只存陈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
其余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
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右下笔潭》中称其:
“如新莺歌白啭之声”,
杨守敬评:
“灵飞经一册,最为精劲,为世所重”。
《灵飞经》的章法为纵有行,横无列。
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长短、参差错落,
疏密有致,变化自然,
且整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顾盼照应,
通篇字浑然一体,
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
变化多端,妙趣横生。
《灵飞经》以其秀媚舒展,沉着遵正,
风姿不凡的艺术特色为历代书家所钟爱。
明董其昌说:
“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
他认为赵孟頫的楷书就是学习钟绍京小楷的,
因此可以从赵孟頫的楷书看到钟绍京的楷书风范。
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
书法家苏东坡认为,
榜书需要结密无间,以笔墨雍容、安静简穆为上。
书法界认为榜书自古为难,其难有五,
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
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豪难精。
而钟绍京能在武则天朝,
明堂九鼎和诸官门榜,
均他所题,实在钟绍京的著作难得。
当时朝堂之上,钟绍京是一员小官,
许多大臣擅书法者不少,
可见钟绍京榜书要站得住,必有长处。
历史记载,
钟绍京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百卷。
近代大书家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益于《灵飞经》。
可见《灵飞经》有着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
《灵飞经》,
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风格,
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
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
都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
启功认为《灵飞经》对学书者
有更重要的启示两段:
01
世间事物没有完美无缺的
看这《灵飞经》四十三行,
总不免有不见全文的遗憾。
但从另一角度看,
海宁陈氏刻《渤海藏真》丛帖,也不是真正全文,
它既无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还有无文字,
中问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较少被人注意的。
如从“偿鼎一脔”的精神来看这四十三行,
字字真实不虚,没有一丝刀痕石泐,
实远胜于刻拓而出的千行万字。
而《渤海藏真》所缺的十二行,
即是这四十三行的最后十二行,
拿它与《渤海藏真》全本合观,
才是赏鉴中的一件快事。
02
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灵飞经》
至于什么钟绍京书等等臆测之论,
实是自古鉴赏家的一项通病,
无款的书画,常要给它派一个作者,
有的在卷外题签或在卷后跋中指定,这还不伤原迹;
有的即在卷内添加伪款,破坏文物,莫此为甚。
《灵飞经》从元人袁桷指为钟绍京后,
明、清相承,有此一说。
至今若干唐人真迹已为世人共见,
那此一推测已无辩驳,而古人所见不多,
有所揣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下面,
我把《灵飞经》四十三行的下半部分享给大家。
这部董其昌和启功都赞不绝口的《灵飞经》,
你们认为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