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软禁明英宗,废除朱见深太子之位,为何朱见深给朱祁钰平反

故事得从明英宗朱祁镇说起,明朝16位皇帝中,真正称得上明君的就只有四位,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而明英宗朱祁镇就是朱瞻基的长子,从明英宗开始,明朝从强盛开始走向衰弱。

明英宗朱祁镇8岁登基为帝,22岁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落,因为无能、宠信宦官以及用人不当,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这成为第一个被外敌俘虏的明朝皇帝,土木堡之变也是明朝从强盛走向衰弱的转折点。

明英宗被俘,消息传到北京城,朝廷大为震动,皇帝乃国家根本,居然被敌人俘虏,这让整个明朝为之震动,为了稳定江山社稷,明朝廷以于谦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建议另立皇帝,先稳定天下,然后组织军队防御瓦剌人入侵京城。

明英宗亲征瓦剌

明宣宗朱瞻基只有2个儿子,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明英宗北征瓦剌时,朱祁钰在北京负责监国,所以要立长君只能立朱祁钰,就这样朱祁钰就被大臣和皇后共同拥立为皇帝,朱祁钰就明代宗,也称景泰帝,因为他的年号是景泰,这一年,朱祁钰21岁。

朱瞻基去世后,他的皇后也就成为太后,也就是孙太后,朱祁钰并非孙太后所生,但是为了大局,孙太后同意立朱祁钰为帝,但同时也立了年仅3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也就是朱祁钰的接班人,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同时也是朱祁钰的侄子

孙太后的做法就是让朱祁钰当临时的皇帝过渡一下,然后皇位还是落到朱祁镇一脉上,随后明朝廷就开始为北京保卫战做准备,最终在于谦的合理指挥下,明代宗朱祁钰的正确领导下,明军打败了瓦剌军,瓦剌人退出北京。

朱祁镇被俘虏

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个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留着也没有,于是瓦剌人就想把明英宗放回明朝,设法让明朝内斗,然后再索要一些钱财,消息传到明朝廷,起初朱祁钰不同意,担心危及自己的帝位,后来在于谦的坚持之下,朱祁钰同意了。

明英宗朱祁镇回到了北京,朱祁钰马上就把朱祁镇给软禁起来了,不准人探望,景泰三年,朱祁钰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成为太子,于是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见济没多久就夭折了,年仅6岁。

朱祁钰总共当了8年皇帝,到了1457年正月,朱祁钰重病在床,无法理政,随后不久就发生了夺门之变,由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趁着朱祁钰无法理政的机会,在征得孙太后的同意下,打开软禁朱祁镇的大门,重新迎立朱祁镇为帝,朱祁镇也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两次当皇帝的人。

明宪宗朱见深

朱祁镇复辟后,就反过来把重病中的朱祁钰给软禁了,一个多月后,朱祁钰就病逝了,为了报复,朱祁镇把朱祁钰的帝号给去掉了,给了他郕(chéng)王的称号,同时也取消了朱祁钰儿子朱见济追封的怀献太子称号,同时朱祁镇赐了一个恶谥给朱祁钰,称朱祁钰为郕戾王。

朱祁镇复辟后,又当了7年皇帝才去世,然后就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成为皇帝,朱见深就是明宪宗,也称为成化帝

朱见深在1475年,也就是朱祁钰去世18年后,推翻了自己父亲朱祁镇对朱祁钰的报复,又给朱祁钰恢复了帝王称号,还给朱祁钱重新上了谥号,称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将朱祁钰重新安葬在帝陵,这等于是给朱祁钰平反了,那么问题来了,朱见深为什么要这么做?

明代宗朱祁钰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于谦的影响。

明宪宗朱见深最先平反的其实是于谦,于谦是三朝元老,也是明朝有名的清官,他一生正气,身为兵部侍郎,身无余财,在明英宗被俘虏后,于谦成为了朝廷的主心骨,带头拥立朱祁钰为帝,先稳定人心。

然后反对迁都,建议在北京抵抗瓦剌人,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是在于谦的正确指挥下取得全胜,打败了瓦剌人,如果瓦剌人赢了,后果不敢想像,有可能强大的明朝就此四分五裂,整个中原大地再次陷入混乱。

所以于谦的个人威望在当时是很高的,朱祁镇复辟后,于谦被石亨、徐有贞等人诬陷,他们给于谦罗织的罪名是:制造不轨言论,阴谋拥立襄王朱瞻墡的儿子为帝。然后于谦被明英宗处死,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被杀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拥立了朱祁钰为帝,被朱祁镇记恨。

兵部侍郎于谦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在明代宗朱祁钰一朝非常受重用,朱祁钰去世后,于谦就成为替罪羊,受冤枉而死,而于谦为大明朝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没有他于谦,北京保卫战能不能打赢,还真是个未知数,于谦一死,大明就失去了对抗外敌的能臣,明英宗后来也因此后悔杀了于谦。

所以朱见深当上皇帝后,第一个就平反了于谦,获取了好名声,于谦都能因为功劳而被平反,那朱祁钰呢?当然也能平反,对于明朝来说,朱祁钰是有大功劳的,所以当于谦被平反后,舆论就开始为朱祁钰平反做准备了。

二、朝臣压力。

于谦在被杀后,有很多朝臣非常敬佩于禁,曹吉祥手下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自发祭奠于谦,陈逵收敛了于谦的尸体,并为于谦的忠义感动,于谦的养子于康将于谦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朝臣的压力

这不是偶然,朝臣中有很多人认为于谦是被冤死的,开始向明宪宗朱见深提出为于谦平反,于谦平反后,又有朝臣开始为朱祁钰打抱不平,在朝臣的压力下,朱见深不得不考虑这事,毕竟朱祁钰对于明朝是有功劳的,最终朱见深同意了为朱祁钰平反。

三、正视历史

以能力来看,朱祁钰的能力超过了朱祁镇与朱见深父子,朱祁钰虽然在位只有8位,但是做了很多事,第一件事是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意义非常重大,阻止了瓦剌人相当有威胁的一次进攻。

拿朱祁镇来对比一下朱祁钰就知道了,朱祁镇不懂军事,又不懂用人,在大宦官王振的忽悠下,居然敢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输得一塌糊涂,这是朱祁镇的军事能力,而朱祁钰就能打赢北京保卫战,虽然于谦是总指挥,但是你看朱祁钰对待于谦的态度,就知道区别在哪里了。

明代宗朱祁钰能力远超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钰对于谦差不多是言听计从了,经常派人慰问于谦,知道于谦清廉,朱祁钰经常给于谦给生活用品,缺什么送什么,皇帝关心朝臣到了这个地步,你就知道朱祁钰的用心没有白费,最终打赢了瓦剌。

第二件事就是朱祁钰的用人,景泰年间,人才济济,朱祁钰知道用过不少人,于谦排第一,还有陈循、高谷、王文、商辂等人,而且严防太监干政,你看朱祁镇呢,用王振这个太监,结果自己被俘虏,后来又重用曹吉祥这个宦官,朝中尽是宦官的亲信,而且朱祁镇还听信小人之言,杀了于谦,这都是朱祁镇与朱祁钰区别,明显朱祁镇就是不如朱祁钰。

第三件事就是朱祁钰在位的8年,明朝政治清明,国力上升。别看朱祁钰只在位短短8年,他当皇帝就是比朱祁镇强多了,在军事上,朱祁钰改组了京城的军事力量,加强了保卫京城的军队,在政治上,禁止宦官干政、广开言路,稳定了自土木堡之变之后危急的政治局面。

朱祁镇杀于谦

所以,朱祁钰的功绩是无法抹掉的,否定朱祁钰就是否定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这些事是无法否定的,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稳定人心,朱见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为朱祁钰平反

四、性格使然

从朱见深一生来看,明朝后来的衰弱,他是有责任的,因为从他开始,明朝皇帝开始不上朝了,不见大臣,有十几年时间,皇帝都不接见大臣,这种奇怪的政治局面就是从朱见深开始的,朱见深是一个胸无大志、安于享乐、沉迷酒色的皇帝,他不想有什么功绩,只想政治平和,然后开始享乐

朱见深沉迷酒色,大臣求见都见不到,上行下效,皇帝如此,就引发了一系列的媚上行为,不断有人靠着朱见深的爱好而升官发财,引发了政治黑暗与混乱,朝政全靠内阁那一帮人在治理,朱见深在位时期,还设置了西厂特务机构,明朝已经有了锦衣卫和东厂,朱见深还觉得不够,后来听住大臣劝谏,撤除了西厂,没几个月,又恢复了,如同儿戏一般。

朱见深是明朝第一个不上朝的皇帝

正因为朱见深胸无大志,所以他也不计较当年朱祁钰废除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因为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只要朝廷一团和气,朱见深就能安于享乐,他不想给自己找麻烦,所以就平反了朱祁钰。

另外,朱见深作为皇帝,还创作了一幅画,名气叫一团和气图,初一看是一个人,仔细看是三个人抱在一起,这就是一团和气的主旨,也代表了明宪宗朱见深的性格,他是希望天下是一团和气,然后自己去享乐,所以就为朱祁钰平反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