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的山水画的皴法,凝练其一生的笔墨功夫(附高清山水赏析)

沈周山水画的主要皴法
本文来源:《沈周的绘画世界》
作者:张昆鹏

《说文解字》对“皴”的解释是:“皮细起也,从皮夋声。”而“皴”与绘画的关系早在《梁书·武帝纪》中就已经出现:“执笔触寒,手为皴裂。又绘法。”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为表现自然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逐渐产生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而且,各时期山水画家们不断对皴法进行解析、探索和再创造,逐步在山水画皴法上形成一整套完整而独立的技法系统。此外,皴法也是画家个人审美情感体验的一种外部形式表达和传递。画家通过观察山水的形态、特征和表面的肌理,然后概括或抽象出其共同的审美特征,并将他们自己的审美情感融人其中,从而创造出新的皴法形态。

披麻皴: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皴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

沈周 瀼西草堂图(局部) 披麻皴

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沈周 魏园雅集图(局部) 荷叶皴

钉头皴:此法也称作泥里拔钉皴,其形如铁钉之状,或先泼湿后勾挑,起右应左,起左应右,或上下之间的挑出,片片点点,据《芥子园画传》介绍,是江贯道从巨然山水中变化出来的。此法多被用在山水画远景的点苔上,根据画面布局的需要又通过浓淡干湿、近大远小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远山树木丛荣的感觉。

沈周 峨峰踏冻图(局部)钉头皴

解索皴:是披麻皴的变体,如解开的绳索所以叫“解索皴”。用笔宜以篆隶书的笔意为之,藏锋落笔,笔线要疏密,粗细相间,干润兼施,切忌浮滑。画时可先皴,然后再就其形状勾勒轮廓,也可勾皴并举,辅之以擦。

沈周 庐山高图(局部) 解索皴

牛毛皴:用笔纤细飘动,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杂而不乱,密而不闷,乱中有其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点,秃笔散点,有的苔点用笔扫出来的,或用笔肚点出来。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章,墨色单调。

沈周 寿陆母八十山水图(局部)牛毛皴

雨点皴:如雨点小粒,聚点成皴,宛如聚沙成山,后人因其形似故名。其特点为用中锋画外轮廓,秃笔沿着山石的形态,由上向下行笔,且行笔要短,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干湿相间,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笔墨要质朴厚重,密点攒簇,参以“刮铁”的笔道。清唐岱《绘事发微》中云:“王维亦用点攒,簇而成皴,下笔均直,形似稻谷,为雨雪皴也,又谓之雨点皴。'

沈周 春山看云图(局部)雨点皴

斧劈皴: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斫方法,笔线遒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爷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勒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皴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皴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皴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沈周 松溪吟钓图(局部) 斧劈皴
拖泥带水皴:这种皴法的特点是连皴带染,也就是边皴边染。具体地说,就是用拖泥带水皴画山石时,先用较浓的湿笔勾轮廓,然后趁轮廓线未于,再以较湿的浓墨或淡墨加皴,趁皴笔未干时又以淡墨染之,所以用拖泥带水皴画的山石,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与淡墨之间都能自然地连成一片,浑然一体。
沈周 为惟德作山水图(局部) 拖泥带水皴

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

沈周 仿倪瓒笔意图(局部) 折带皴
沈周山水画高清赏析

沈周 庐山高图
沈周 魏园雅集
沈周 松溪吟钓图
沈周-寿陆母八十山水图
沈周 瀼西草堂图
沈周 青山红树图

明 沈周 《仿大痴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沈周 《蜀道难》

明 沈周 《仿吴镇山水》

明 沈周 《袁安卧雪图》

明 沈周 《桃源胜境》

明 沈周 《莲塘小隐图》
明 沈周 《山水》
明 沈周 《石梁飞瀑》
明 沈周 《山水》
明 沈周 《渔家乐》
明 沈周 《壮行图》
明 沈周 《梅花书屋》
明 沈周 《西园醉月》
明 沈周 《松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高岭嵯峨曲涧幽》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图》
明 沈周 《魏园雅集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沈周 《四松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