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扔无敌⑤;执无兵⑥。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⑦,哀⑧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注释]
1、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2、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3、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4、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5、扔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6、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7、抗兵相若:意为两军相当。
8、哀:闵、慈。
-------------
01【名家解读】
任继愈先生说,这是第六十八章的继续,以退为进,以守为主,总以取胜为目的。临战不可轻敌,两军军力相当,悲愤的一方获胜。哀兵必胜,这句成语就源自这里。
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军事论。主要论点在于:1.不要发动侵略战争。2.各国统治者都懂得柔胜刚的道理,天下就将没有战争。3. 抗击侵略者决不可轻视敌人。4. 反侵略的国家一定能战胜。
02【个人体会】
这段经文不是很难理解,主要讲善于用兵者,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道理。他说,善于用兵的兵家常说,两军对垒,我不敢主动进攻,常处于被动应战的状态,宁可退后一尺也不敢向前一寸。这能说明怎样的道理呢?我宁可按兵不动,也不敢主动发起进攻,我宁可退后一尺也不敢前进一寸,这样的原则用于实战,就能保证胜利吗?
但是经文后面又说,祸莫大于轻敌。这样看来,这不主动进攻,宁可退守是重视敌人的表现。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讲得通。我不敢轻敌,所以不敢主动向前发起进攻。但是,因重视敌人而不敢主动进攻,很可能会发展成畏敌不前。畏敌不前,又可能会贻误战机,导致战争的失败。反正,不管怎样想,老子所讲的军事原则不是胜敌的法宝。
老子之所以在这里讲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原则,只是为了证明他的无为法则有益。在军事领域中,无为法则也是能够应用的,而且假设是最好的。但如果辩证地看,它不可能是最好的战争法则。当然,这其中不轻敌是很重要的原则。
如何理解“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段文字的意义?任继愈先生解释为,没有阵势可以摆,没有膊臂可以举,没有敌人可以对,没有兵器可以执。高亨先生解释为,在军事行动中,没有行伍,不用严阵;可以不用缠起衣袖,露出胳臂,表现武打的架势;手里可以不拿兵器,可能不战而胜;要捉的敌人,可能根本没有没有了。
我采用直译法,将这段文字翻译为:行于不行,举臂于无臂,执兵于无器,拒敌于无敌。为什么这样译?我认为这样可能更符合作者的原意。老子常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不欲,学不学等等。所以,行不行,即以不行为行;攘无臂,即以无臂为举;扔无敌,即以无敌为拒;执无兵,即以无兵器为执。
以守为攻、以退为进等原则,即行不攻,举无臂,拒无敌,执无兵。比如,我的目标是攻,但却行于守,这就是以行不攻。我的目标是前进,却行于后退,这就是行不进。行不攻,反而能实现攻的结果,行不进,反而能实现前进的目标,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最重视无为法则,总是将它以最高法则来对待。
“抗兵相加,哀者胜”,这里的“哀”字理解悲哀、悲愤似有不妥。我认为它主要表达戒惧,怵惕之意。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总是将其结果往最坏处想,并依据这些最坏的情形制定应对的方案与策略。这样就容易绝处逢生,获得胜利的转机。
03【试译】
真正善于用兵的会这样说:“我不敢贸然进攻而按兵不动,以预留了解对方的机会;我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愿退后一尺。”这就叫做行于不行,举臂于无臂,执兵于无器,拒敌于无敌。对于争战而言,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就等于亡失了致胜的法宝。两军对垒,以悲哀看待战争的一方必然会获得胜利。
--------------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彼逐不止。
攘无臂,扔无敌,
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
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主,造事者也。客,應敵者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進者,有意於爭者也。退者,無意於爭者也。
是謂行無行,
無意於爭,則雖用兵,與不用均也。
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
苟無意於爭,則雖在軍旅,如無臂可攘,無敵可因,無兵可執,而安有用兵之咎邪?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者幾喪吾寶。
聖人以慈為寶,輕敵則輕戰,輕戰則輕殺人,喪其所以為慈矣。
故抗兵相加,一及者勝矣。
兩敵相加,而吾出於不得已,則有哀心。哀心見,而天人助之,雖欲不勝,不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