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育粗略理解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几年,到底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有效地教育,什么才是感动学生的教育?对于这些基本问题,还不是十分清晰,现就自己的粗浅认识与感悟撰文陈述,并求教于方家。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义是让人拥有幸福人生”,
“教育应遵循儿童天性,让儿童拥有思考的力量",
"教育是成就人发展人的事业"。
······
这是一些文献中对教育的描述。
学生犯错找其谈话,给他分析利害,帮他澄清是非,教他如何去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但这样的谈话绝不是教育的全部,只能说是一种方式,而且由于教育者常用反复用,使得其效应降低变得微乎其微。
我们竭力倡导的是教师以榜样的示范给学生无声的教育,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上课了,学生忘记檫黑板,教师轻松一句话“怎么,也给老师一次檫黑板的机会?”面带微笑,迅即动手,将黑板擦得蹭亮。这样做的效果远比你教训学生强百倍,不信你看以后再没有上课忘记擦黑板的现象了。
教育学生需要督促、需要提醒,有时还需要进行惩戒,这是对消极懈怠的态度和违纪屡犯行为而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对积极正面的行为给予赞扬鼓励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积极发言,敢于质疑”,一直是老师向学生倡导的好习惯。总有一些学生会听取并去践行,对那些在学生中还缺乏影响力的,属于“平庸之辈”的中差生,敢于尝试出现积极的势头,这时特别需要老师大力弘扬,着力宣传。让这道风景更加亮丽更加浓烈,让“平庸”的学生在班级获得尊严和荣耀。既是对他本人的肯定和褒奖,更是对其他学生的激励和促动。
教育需要讲究方法才有感染力。学生S不爱问问题,还不懂装懂。老师早想寻机会教育他,改变他这种习惯。那天恰遇某学生提出有道题还不清楚时,老师对学生S先做了一番表扬,说他悟性好,肯钻研,从来没有问题难住他,所以他也没有问题提出。现在这个问题就请他讲给我们听听,同学们知道这是老师故意设局,马上予以配合,教室里掌声响起来,学生S终于低下了头说道,“这个问题我也想问的”。并没有过多去责备,此后,学生S同学转变了态度,变得敢于质疑请教,此举还感染和影响了其他一些学生。
教育需要教育者创新手段,讲究智慧,出奇制胜,让学生触及灵魂受到感动,这时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教育需要不择时机,渗透在日常的细节之中,有时无意间老师给学生关心和问候,也使学生难以忘怀的感动;教育需要因人而异,针对教育对象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的做法。最好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最佳的教育不是说教灌输;最理想的教育是促其自我反思反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除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对学生从内到外的人格塑造,家庭教育担负着让孩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重要角色,这方面为人父母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如何与人相处,包括对人礼貌,与人为善;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感受反思认识改正;如何看待社会现象,多看到积极的阳光的一面;如何遵守规则,包括基本常识、交通安全等方面;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既要优秀出色又是健康快乐。
凡此种种,作为父母首先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是非判断,在孩子面前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要对孩子得体的满意的创新的言行给予积极评价予以正面强化,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予保护和引导而不是打击和扼杀,也要对不当的举止不良的习惯进行劝止或惩戒,让孩子行为习惯更加规范优雅,为孩子的日后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积蓄能量。
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特别是成年以后,需要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经历的失误中反思改进;从他人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从阅读中增加修养;从交流中领悟人生;从实践中完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