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黛玉和宝钗有何差异?她们受到的教育,决定了言行

一直以来,《红楼梦》里的两个女主角黛玉和宝钗,各自拥粉无数,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那么,她们身上到底有何差异呢?

黛玉和宝钗的差异,其实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黛玉瘦弱而宝钗丰满,黛玉率性而宝钗平和,这些都是很容易得到的信息。但问题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形成这样的差异呢?

比如黛玉,即使年幼刚进荣国府不久,就能怒怼送宫花的周瑞家的。而宝钗小小年纪,却又能那么精准地把握住别人的心理,比如贾宝玉探病时的所作所为,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所为?

那么,是什么原因决定了黛玉和宝钗身上如此明显的差异呢?或者换句话来说,她们的言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在我看来,黛玉和宝钗两人的言行举止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两人所受的教育方式不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长环境也就“塑造”了一个人的心性。

就以黛玉而言,黛玉从小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按照林如海的心理,因为膝下无子,只有黛玉一个女儿,于是,黛玉从小就被父亲“当作男孩子”来教养。

别小看这只是一个教育“方针”的奠定,可就不但培养了黛玉的文学修养,更促生了黛玉身上浓厚的浪漫情怀。

于是,在黛玉身上,我们就能发现那种聪慧和灵动,这一点,是宝钗所远远不及的,甚至是完全没有的。

而宝钗从小受到的是什么形式的教育?

宝钗的父亲紫薇舍人在生之时,目睹了儿子薛蟠的不成器,便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宝钗身上,似乎也能让宝钗像黛玉那样“当成儿子来养”。

但问题的症结在于薛家本是皇商之家,紫薇舍人寄予厚望的,还是如何维持家族的生意,也就是打理薛家的财富。

于是,宝钗的教育方式,更多是“充为人才”的培育方式,或者说得跟更直观一点,就是经济之才。

只不过因为薛家“往来无白丁”,针织女红、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了宝钗必不可少的功课。但在宝钗心目中,这些都是“末技”,无非是附庸风雅,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的一种技巧或者途径而已。

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就决定了黛玉和宝钗身上言行的迥异。

表面上,宝钗举止大方而得体、做事庄重而平和,再加上多才而美貌,分明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大家闺秀。

可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人眼里,宝钗却又是虚伪的,甚至是奸诈而阴险的。诸如滴翠亭事件,比如金钏儿投井事件,都给予宝钗的人设一个沉重的打击。

大家或许都不会忘记,宝钗生日时,为了投贾母的欢心,她会特意点了《西游记》之类的热闹喜剧;也为了让史湘云有面子,也自掏腰包代她办螃蟹宴。

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在那个年幼的宝钗心里,“旁人”的观感就能决定自己的言行,说她虚伪,还真无法辩解。

金钏儿投井之后,王夫人自责不已,宝钗却能三言两语就把姨妈洗得干干净净,还顺带把情敌黛玉也黑了一把而无人察觉。这番老练的手腕,又岂是黛玉那般心高气傲的人所能做到的?

当然,正是因为宝钗所受的传统教育,才决定了她会拉拢史湘云、讨好王夫人、取悦贾母,而又平和大度地对待所有不能影响到她的旁人,传统儒家淑女的人格逐渐就建立起来了。

而黛玉的言行又如何?

宝钗甫一登场,就让黛玉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宝钗,让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黛玉担心不已,唯恐“人人都说黛玉不及”。

但是,即使黛玉心有不满,能对众人说什么吗?显然也不行。

于是,受平素教育的影响,黛玉才能把满腔的不待见全部发泄在了贾宝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黛玉的一生,任何的“小家子气”,都和旁人无关,只和贾宝玉一个人有关。

因此,在旁人眼里,黛玉是有个性的,但并不影响她们和黛玉的相处。随手抓一把钱打赏下人之类的行为,宝钗似乎反倒没有那么自然。

对于黛玉和宝钗的优劣,我其实并无意褒贬谁,但只是想从她们的言行来分析,环境和教育给人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且难以改变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