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理诗名句赏析
【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处】
饮酒(二十首选一)
东晋·陶渊明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a。
问君何能尔b?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题解】
《饮酒》二十首是诗人辞官归隐后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五首,又是《饮酒》组诗的题眼所在,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精神。诗歌首联即提出了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绪之间的矛盾,当为人夷雅旷远,不为物累之时,外界的纷扰与喧哗就无法影响内心的平静。诗人强调的是一种安然淡泊、宁静自守的精神境界,也提出了具有辩证法意义的哲学命题,即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体虽然时刻都受到环境的制约,但是只要能够发挥主体的作用,心灵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环境的限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本诗的名句,也是本诗哲理的形象化体现。诗人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起身,不经意间见到了余晖掩映的南山,秋菊在篱笆边随风摇摆,青色的南山在落日中变换了妆容,相伴而还的飞鸟掠过天空,时快时慢。这种种景象令诗人感到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欢乐,“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在发现自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个体生命与自然同化的愉悦,这时的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语是有限的,而“意”则是无限的。本诗在历代诗选、诗话中都享有极高的评价,不仅仅是因为作者哲学思辨的深度,更因为他的诗歌绝无“理语”,诗人的情、景、理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和谐,是三者的完美融合。
【注释】
a喧:声大而繁闹,喧哗之意。
b尔:代词,这样。
【名句】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出处】
杂诗(十二首选一)
东晋·陶渊明
其一
人生无根蒂a,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题解】
《杂诗》是陶渊明创作的表现归隐生活乐趣的系列组诗。本诗是第一首,主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根本问题即命运问题的思考。作者认为人生漂泊不定,不同的人之间,虽不是兄弟姊妹、血脉至亲,也可以相亲相近。因为人生苦乐无定,一旦遇到难得的欢愉时刻,应当相聚共和乐。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作者回归田园,适性自然,鄙夷“智巧萌”“大伪兴”,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真挚淳朴的生活,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实现“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最后两联欲扬先抑,表面上看诗人似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感慨时光易逝,盛年不再,按照这一逻辑推演就容易陷入汉人“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中。然而诗人笔锋一转,鼓励自己和读者努力奋进,这种在黑暗中依然苦苦追寻光明的求索精神,时至今日依然令人感到振奋和敬仰。
【注释】
a根蒂:事物发展的根本或初始点、根由。
【名句】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出处】
形影神(三首选一)
东晋·陶渊明
其三·神释
大钧a无私力,万物自森著b。
人为三才c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d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e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遇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f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题解】
《形影神》是陶渊明创作的系列组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作者自退隐后,内心深处时常充斥着贫与富、穷与达之间的矛盾交战,以及生与死的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亲人的离世,诗人的生活日渐窘困,陶渊明开始越来越多地思考人生的归宿问题。“形神”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陶渊明针对当时庐山慧远《形尽神不灭论》而创作的,也有学者认为与东晋南朝流行的道教思想“长生久视”有关。陶渊明此诗主要针对“惜生”之感而发,清晰地显示了诗人超越死亡的心理轨迹,表现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大度与豁达。诗人最终以“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态度消解了生死问题所带来的痛苦,以求得个人灵魂的解脱与超越。诗人认为,同自然万物冥化合一是实现有限生命与无限时空之间统一的唯一途径。他试图通过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达到永恒的目的。“自然”成为诗人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
【注释】
a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
b森著:森罗万象,宗宗林立。森,繁盛。著,立。
c三才:指天、地、人。
d三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说法不一,一般指伏羲、燧人、神农。
e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活了八百多岁,曾为尧之医官。“爱”当为“受”字之讹,《楚辞·天问》:“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f大化:自然的变化。
【名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d无霜质。
【出处】
梅花落
南朝宋·鲍照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a。
问君何独然b?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c,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d无霜质。
【题解】
鲍照,南朝刘宋著名诗人。这首诗使用了借物喻理的手法,通过描写冬日梅花来阐述哲理。诗人认为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现象和本质,内在与外在,形式与内容往往是不相一致的。但是,本质并不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梅花能够在凛冽寒风中独自盛放,是因为它有着傲然霜雪的本质。然而,不但世间的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变化更是复杂的。梅花虽能抵抗风雪,但是春风一度,却又飘零。作者将其比喻为霜所形成的霜花,一遇阳光照射便又化成水了。所以作者最后感叹梅花“徒有霜华无霜质”,真正的贤者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够保持自己的心性不变,这种高洁的品德就是所谓的“霜质”。《中庸》所说的“君子慎独”也表达了相似的道理。作者提醒世人,不论是退处江湖之远还是高居庙堂显位,都应该警惕谨慎,志得意满时更应小心应对,自觉地遵守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注释】
a咨嗟:赞叹,出自《楚辞·天问》:“何亲揆发,定周之命以咨嗟。”王逸注曰:“咨嗟,叹而美之也。”
b然:这样。
c实:果实,梅花接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可入药。
d霜华:霜。霜为粉末状结晶,因形似花故称之。白居易《长相思》:“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名句】
岩岩山高,湛湛水深。
事迹易见,理相难寻。
【出处】
赠逸民a诗(十二首选一)
南朝梁·萧衍
其十一
如垄b生木,木有异心c。
如林鸣鸟,鸟有殊音。
如江游鱼,鱼有浮沈。
岩岩d山高,湛湛水深e。
事迹易见,理相难寻。
【题解】
萧衍,字叔达,即南朝梁武帝。萧衍本人非常喜好文学,擅长诗赋音律。《赠逸民诗》共十二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这首诗用同垄之木有异心,同林之鸟有殊音,同江之鱼有沉浮等博喻来说明问题,即不同事物虽具有相似的外表,但本性仍有不同,揭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诗以“逸民”为题,是说人各有其志,有些人汲汲于功名,有些人则散发岩岫,笑傲于江湖之间,都是事物特殊性的体现。此章最后一句揭示出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集合,只有尊重事物存在的普遍差异,才能更好地了解“理”,否则只是停留在认知事物的表面,而无法真正深入认识其本质。
【注释】
a逸民:指避世隐居的人。
b垄:田地分界高起的埂子。
c心:中心,指树木中间最为坚实的部分。
d岩岩:高貌。《诗经·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e湛湛(chén):即“沉”的古字。水深貌。《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风。”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朝梁·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a持寄君。
【题解】
陶弘景,南朝梁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虽然出家为道,但因为梁武帝所信任,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才华出众,梁武帝早年即与其相识,称帝之后他屡次希望隐居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但陶不为所动。萧衍曾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为官,他就创作此诗回答梁武帝,同时表明自己的志向。梁武帝之问含有对于抛弃功名、隐居林泉的不屑,诗人则平淡地回答皇帝“岭上多白云”,意即山中并无高轩车马、锦衣玉食、富贵荣华、钟鸣鼎食,只有恬淡漂泊的修道之人。外在的利益和诱惑无法撼动修道之人的内心,这种“自然恬淡”的生活在诗人看来是一种超尘出世的境界,是朴素自然的生活状态的象征。这是利欲熏心者无法体会到的一种精神境界,只有品格高洁、风神洒脱的隐居高士才能领悟到“自来自去”的闲云中所蕴含的奇韵真趣。
陶弘景的诗歌反映了老庄哲学和神仙道教融合的特点,是他哲学观的直接体现。《梁书·处士传》称赞他“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这段评语也恰好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
【注释】
a不堪:不能、无法之意。
告游篇
南朝梁·陶弘景
性灵昔既肇,缘业a久相因。
即化b非冥灭c,在理澹d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e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f,为子道玄津。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去世之前的临终诗,除了预言自己即将物化的“神迹”外,主要是为了嘱咐弟子们按照道家剑解的方法,陪葬以衣冠剑。他的真身即将飞往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瀛洲瑶台,如果弟子们能够按照他所嘱咐的去做,那么成仙之后的陶弘景就能“踵旧迹”而还,为弟子们讲说大道。陶弘景相信形亡而神不灭,认为“性灵”是早于物质而存在的,他和物质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精神是依附在肉体上的,虽然肉体不能常保,但是精神是永存的。他认同精神可以在不同物质上传递。精神传递的原因,陶弘景则吸收了佛教的“业力”的观念用以解释,他认为“神”之所以能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主要是因为“业”的存在。所以陶弘景对于死亡所持的,是一种相当豁达的态度,他并不惧怕死亡。相反地,他认为死亡是对肉身羁绊的摆脱,在更深层上则意味着挣脱肉体桎梏,追求精神自由的仙风道骨和简洁纯真。
【注释】
a业:业力,佛教用语,指个人过去、现在或将来的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业力的结果会主导现在及将来的经历,个人的生命经历及他人的遭遇均是受自己的行为影响。个人有为自己生命负责的可能性以及责任。而业力也是主导轮回的因,所以业力不单是现世的结果,还会生生不息地延伸至来世。
b化:物化,物故。
c冥灭:佛教用语,寂灭、涅槃。
d澹:恬静、安然的样子。
e镳辔:马嚼子和马缰绳,意味着脱去肉身桎梏的枷锁。
f留辙:留下的车辙,指痕迹。
塘边见古冢诗
南朝梁·何逊
行路一孤坟,路成坟欲毁。
空疑年代积,不知陵谷徙a。
几逢秋叶黄,骤见春流b。
金蚕不可织,玉树何时蕊。
陌上驱驰人,笑歌自侈靡c。
今日非明日,所念谁怜此。
【题解】
何逊,刘宋诗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何逊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他曾一度得到梁武帝的赏识,但旋即被弃,这样的生活经历反而使诗人在饱尝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更容易思考人生的意义。作者面对塘边古墓,发出了自己对生死、时间的哀叹。这个陵墓孤零零地矗立在塘边已经不知多少年了,冢中枯骨也早已化为灰烬。这衰败的景象与春日勃发的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流”“金蚕”“玉树”这些象征着朝气与活力的词汇与“孤坟”“欲毁”形成了生与死、旧与新的强烈对比,赋予了诗句强大的张力。这时作者的目光由物及人,转向了红尘阡陌上来往言笑的“驱驰人”。作者使用“驱驰”二字表现出两重含义,一是世间之人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奔走驱驰;二是这些追名逐利之人本身亦为“造化”所驱驰,处于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作者最后发出哀叹“今日非明日,所念谁怜此”,冢中枯骨的今天就是陌上“侈靡”之徒的明天,任有滔天权势也不能超越生命与时间的限制。
【注释】
a陵谷徙: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语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春流:指春天到来。,同“弥”,指满遍。
c侈靡:奢侈浪费。
【名句】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出处】
赠诸游旧诗
南朝梁·何逊
弱操a不能植,薄伎竟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b。
望乡空引领c,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题解】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聚散的哲学思考。何逊晚年回忆起早年与友朋畅饮欢聚的情形,以及自己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状态,写下了这首诗歌。当年诗酒年华的盛况与如今作者的孤独寂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作者感到莫名悲哀。政治上的失意是可以通过珍贵的友情而得到排遣的,心中的孤寂和精神的疗伤只能依靠友情来弥补。然而,在富贵与友情都不得的时候,反思个人生平经历就成为可能。开篇,诗人从个人的节操、才华技艺以及智力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反思检讨。作者经过思索后深感不安,由于个人德行的亏欠,技艺不足,智能浅陋导致了个人劳于奔命,籍籍无名的结果。“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情冷暖的深刻体味,是诗人在坎坷遭际之下发出的不平之鸣,这种精神体验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人际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结论之一。
【注释】
a弱操:弱,年轻。操,操行、操守。
b暌违:分别、分离。
c引领:伸长脖子远望貌,多形容期望深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名句】
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
【出处】
别沈助教诗
南朝梁·何逊
可怜玉匣剑,复此飞凫舄a。
未觉爱生憎,忽见双成只。
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
道遒b若波澜,人生异金石。
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
【题解】
这是何逊赠予“沈助教”的一首诗,沈助教疑为沈约。这首诗应作于天监中随建安王至江州任上,诗人要与友人分离,依依不舍,创作此诗。
诗歌开头即用双典,“玉匣剑”用干将莫邪之事。干将莫邪本为雌雄双剑,却一朝分离,诗人用以比况自己和沈助教情投意合,坚同符契。“飞凫舄”用王乔典,据《后汉书·王乔传》载,王乔是古代的仙人,他把皇帝命尚方赐给郎官的靴子变成两只鸭子,每月朔望都会飞到京城朝见皇帝。何逊遗憾自己没有这样的法术,一旦远离就不知何年才能回到京城朝见帝王以及和朋友相聚。“未觉爱生憎,忽见双成只”道出了人生聚散不定和命运的倏忽变化。诗人感叹“一朝别笑语,万事成畴昔”,何逊非常擅长运用这类代表时间流逝迅疾和跨度巨大的词语,以营造今昔对比的气氛,有一种万事蹉跎的无奈之感。诗人感到了命运的无常,体会到了个人意志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道”的运行是无止无休的,而人的生命却不能和坚固的金石相比。这种短暂与永恒之间的辩证统一是何逊精思后得到的诗句。但是,诗人却并未消沉下去,“愿君深自爱,共念悲无益”,作者反而劝慰因离别而感到悲伤的友人,不要继续沉湎在悲伤中,表现了作者的豁达与开朗,显示出他在体悟人生至道后的一种升华。
【注释】
a飞凫(fú)舄(xì):凫,鸭子。舄,鞋。《后汉书·王乔传》:“王乔者,河东人也。赤宗世,为邺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方珍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b道遒:宏大广博的天道。遒,大。
【名句】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出处】
晚出新亭诗
南朝梁·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昬a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b方称半,归途讵c有踪。
【题解】
阴铿,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新亭是当时南朝朝士游宴之所,作者于傍晚时分离京远行,面对新亭山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江水浩浩荡荡,东流而去,不舍昼夜,作者的哀愁却袭上心头。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波涛起伏之间竟如高张的车盖一般,水汽氤氲形成了峰峦之状。暮色之中传来阵阵戍鼓声,那是宵禁号令响起的标志。山在水雾的笼罩下平添了几分寒气,远眺江岸,只有寒山老松与“我”为伴。读来令人产生满目萧条的凄凉之感。“九十方称半”是本诗富有哲理性的名句,典出《战国策》:“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一半。比喻做事情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不可懈怠。常用来勉励人们不可懈怠,做事情要善始善终。
【注释】
a昬:同“昏”。
b九十:“行百里者半九十”,这里是用了简称。
c讵:同“岂”。
知识拓展:
·好沤鸟者·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 ,沤鸟舞而不下也。
——列子《列子·黄帝》
从前,在东海岸边住着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很喜欢海鸥,海鸥也很愿意亲近他。每当他摇船出海的时候,总有一大群海鸥尾随在他的四周,或在空中盘旋,或落在他的肩上,自由自在地与年轻人嬉戏玩耍,相处得十分和谐。
年轻人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说:“人家都说海鸥跟你很要好,对你毫无戒备,你明天就抓几只给我玩玩。”年轻人说:“这还不简单!”
第二天,年轻人早早地摇船出海,焦急地等待着海鸥的到来。可是,那些鸥鸟似乎看出了他别有用心,只是在他头上盘旋,却不肯落到他的身边。年轻人伸手一抓时,海鸥们就“呼”的一声全飞走了。
【名家典籍】
列子,名寇,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其中收录有百余篇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
【慧言箴语】
与人相处要以善良和真诚为前提,如果心怀鬼胎,背信弃义,那么朋友必会离你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