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延飞:从一位厨师烧火背菜谱说起......
孩子的姥姥家东隔壁,住着一个四五十多岁的男人,单身独居。
那天傍晚吃过饭,我外出散步,路过那家门前,听到那个男的好像在和什么人说话,因为没有看到有第二个人,又见他没有拿手机,也怀疑他是不是在同我说话,就再走近一些,由于没有围墙,看到那个男子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念念有词:姜一两切成细丝,蒜三枚切成薄片,待油八成热,加花椒葱段放入锅中炒出香味……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人脑子有病。
回家一问,岳母说,那人刚在洛阳学了厨师回来,在家背菜谱呢。我很诧异,烧火做饭不知能不能做出辣子鸡丁或者麻婆豆腐的味道来?不过人家做饭肯定好吃,听着放东西不少呢。母亲说,调料都不舍得买,醋和酱油还是来咱家借的,能做出啥好道场?
又过了一两个月,我又回老家,隔壁那人居然没在家。我就想,咦,不会是去饭店应聘厨师去了吧?
岳母说,只会背菜谱,哪个饭店肯要他?他去黑龙凹奶牛场里喂奶牛铲牛粪了。
我想,餐馆的老板眼力界儿不行,能把满汉全席的菜谱背下来的厨师不多见啊,不过这下牛奶幸运了,有厨师专门饲养,肯定膘肥体壮,那牛奶还不哗哗的流啊。
细想我们的免费师范生和全科老师培养政策,是不是和那位边烧火做饭边背菜谱的大哥有几分相像呢。
免费师范生:入学前要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6-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服务2年。
全科教师:又称为定向师范生,取得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后,同定向县(市、区)按协议安排就业,在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教育6年以上。
厨师要想烧的一手好菜,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到大一点的饭店给名厨师打杂,边干边学习,这样进步最大,这就是所谓的“见多识广”。没吃过猪肉也见识过猪走,而不是在自家的灶台边烧着火边背着菜谱边想象自己烹制的菜肴。
我们的免费师范生和全科老师培养,也应该是先到县城等资源优势学校学习历练三两年,由城市学校代培,然后再到乡镇学校服务。
本末倒置的后果是,一位免费师范生最该进步学习的时光,在偏远的学校为教学而冥思苦想,无人求助,全靠自我摸索。由于资源有限,条件简陋,最初的教育激情很容易被现实浇灭。再加上远离城市人群,自身婚姻问题往往被一误再误,就是顺利恋爱结婚后,怀孕、生育,二胎.....六年时间在县城的家和农村学校之间不停的奔波,导致结果就是,服务期已结束,只要市区和县城有招聘机会,大多青年老师跃跃欲试,选择“孔泉东南飞”。乡村学校成了教师进修学校,成了城市教师培养基地。
农村学校依然缺老师,就继续申请打报告,请求补充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安置免费师范生和定向全科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再次上演。
在加速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进程中,各地区都大量补充乡村学校的教师资源,往往会有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招聘教师有限充实偏远农村学校”、“新教师参加工作必须到农村学校锻炼”等,为农村学校补充“新鲜血液”。
还有的地方,从城区学校抽调大量的教师下乡支教,短则一年,长则两年三年,结果演变为一种“惩罚教师的手段 ”:不好好干,哼,就让你到农村学校支教去!最后的结果并未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不少优秀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后,面对繁琐的教学工作,闭塞的教学信息和匮乏的优质师资,3年下来,没什么长进,5年下来,甚至被相对松懈的教育管理环境完全同化,几乎把最初的理想也磨没了。
西藏教学点老师在上课
城市某学校的校本教研
一个教师的前3年到5年是职业发展的“黄金成长期”,在这个阶段进展如何会长远影响他所能上升到的层次。
浙江省宁海县的“农村新教师优质学校代培”的做法,更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值得借鉴。
从2007年起,他们把为农村学校新招聘的应届毕业教师,先送到城区的优质学校接受为期3年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培养,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并能在吸收优秀教师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再回本单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们还重点加强对回农村学校教师发展的跟踪培养,定期安排名优教师下乡指导,指定教师担任返校教师的成长导师,继续保持并激活返校教师的成长的激情,在提升农村教师师能上下足功夫。
实践证明,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代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科研等能力,均远远高出直接分配教师。
浙江省宁海县的这种做法,是针对原有方法不见效的基础上,为农村新教师设计的一条全校的发展道路。参与代培的城市学校也乐于承担这种“义务劳动”,因为这比大量抽调本校教师下乡支教效果更持久、更见效。
他们的做法非常符合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规律,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视角和不同的思考。对其他地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会有所启发。
一位刚刚学习厨师的学员,不能停留在烧火背菜谱的基础上,即使背会了满汉全席的菜谱又如何呢?何况“拾柴火”也会分散他的精力,没有鸡鸭鱼肉等食材,没有“名厨”在身边适时点拨,结果就是“虽为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教师的培养也是如此。
一点不太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还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