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道德经绝圣弃智,老子告诉我们如何摒弃小聪明,做到大智慧

如果抛开当时的背景,以现代眼光看一位古人,那纯粹是耍无赖。就如伟人说过的那样,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一样。
很多人从老子的“绝圣弃智”以及“绝忧无学”等几个字中,解读出了“愚民思想”,也是同样的情形。没错,老子甚至说过,“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的话。
老子为什么要说这样看似极端的话呢?那样看老子生活在什么时代。
周王朝自推翻商朝以来,到老子时已然过了几百年时间。封建制下,整个王朝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最高一级,自然是自认为天命之子的周王,虽然此时权力已大不如前,甚至有时候还得仰几位强悍诸侯的鼻息,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天子辖下,是各级诸侯,强大如齐晋楚秦,弱小者如吕卫宋随等,拱卫着王室;而诸侯又有勋臣贵戚们侍候着,是为卿大夫,这是第三层级;作为最底层的士,带兵打仗的称武士,出谋划策的为谋士,文以载道的为文士,而如墨子之流以武犯禁的,则为侠士。
这是春秋时期的上层建筑,全是贵族阶层。而普通百姓,则是这些贵族们的奴隶,无恒产,无土地,甚至连名字都不会有,所有的一切都被掌握在士卿大夫以及诸侯和天子手中。
因此,孔子们认为,如果要天下安定,这样的阶层划分挺好。只要大家各守其位,安分其心,蹲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个人的事儿,天下就和谐了,这就是所谓的礼。而要实现守礼的目标,则需要用仁来推动。君主贤明爱民,臣子忠君爱国,父慈子孝,兄悌弟恭,这都是仁的表现。
可惜,孔子的想法有些理想化。因为,哪怕是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一个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无论是凡人还是智人甚至圣人,个人欲望永远是无法满足的。
所以,士想当卿大夫,卿大夫想上位成诸侯,而诸侯梦想着某天称霸甚至称王。天下因此仍然乱成了一锅粥,“春秋无义战”,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打了个不亦乐乎。
老子早就看出问题所在。所以他一直在说,你们不要瞎折腾,要抱朴归一,要顺应自然。而且他也看到了折腾的其实就是上层那些“肉食者”们,跟普通老百姓关系不大。
因此,老子才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不要耍小聪明弄手段,老百姓才会安宁;也不要满口仁义道德,老百姓自然会孝慈;抛弃机巧阴谋和功利心,也就没有偷盗抢劫的事儿发生。圣智,仁义,机巧等不是真正的社会法则,而应该这样:大家不忘初心,抱朴归一,清心寡欲,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真正的和谐安宁。
此为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篇。
文澜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