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的心理素质为何都非常强大?听听心理学家怎么说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我国作家莫言,他在获奖致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很贫穷,家徒四壁,连温饱都是问题。在中秋节那天,家里难得吃上了一顿好饭,家人包了饺子,尽管分量只够每个人吃一颗,但每个人都很开心很幸福。
正在大家准备吃饭时,有个乞丐敲响了门。
莫言回忆说,老人当时看起来非常可怜,他出于同情到厨房端来了半碗红薯干给他。
但令莫言感到意外的是,老乞丐却反应愤怒,对莫言愤怒地说道:
“我这么大岁数,你们家里吃饺子,却只给我端来了红薯干,你们良心何在?懂不懂得尊重老人?”
原本开开心心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正满怀欣喜地吃着这难得的饺子,却被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乞丐骂没有良心,莫言很生气。
可是他注意到,老乞丐的表情无比严肃,义正言辞,仿佛莫言真的如他所说,是个十恶不赦没良心的人,自己才是道德的制高点。
无论老人作何姿态,莫言听了老人的话依旧感到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他乐于思考的他没有立刻把老人赶走,而是一边琢磨乞丐的话一边给他端来了家里仅剩的半碗饺子。
老人对莫言的道德绑架,在当时包括莫言在内的人里都还没有这个概念。
道德绑架在我们现在广而闻之,它是一种利用道德上的逻辑混乱来要挟他人做事,这是一种社会知觉偏差,是对道德观念的错误、扭曲的认识。
我们总是以为干坏事的人会良心发现,总以为那些坏人会备受良心折磨,期望因为良心的存在让那些坏人、坏事幡然悔悟,悬崖勒马。
可惜很多情况下,这些都只能是我们的期望而已。心存善念的人,不会去做坏事;能够受到良心呼唤和良知谴责的人,骨子里其实还是好人。
辱骂莫言的乞丐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他觉得既然你吃的是饺子,那我得到的应该也是饺子。
他觉得自己的观念正确无比,而当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觉得犹太人的存在最终会导致整个人类的灭亡,为了所有人类能够存活,他必须这样做。
在希特勒眼中,屠杀犹太人是个正确的决定。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的人能戴金子做的腰带,修桥补路的劳动者死后却连尸骸都找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似乎已经不那么灵验了。
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做坏人,还是应该做好人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认为:你应该做好人。
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从人际交往中利益得失的角度将人分为了三种:给予者、获取者、互利者。
给予者乐于助人,照顾别人的想法;获取者只顾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互利者强调互利共赢、平等交往。
格兰特说,虽然给予者容易吃亏,被人利用并抛弃之后会陷入低谷,但是仔细观察,能发现在那些地位最高的人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给予者。
比如那些社会最顶层的成功商人,他们每年都会捐赠很多钱给慈善机构,既能提高公司的名望,也能帮助贫困的家庭,可谓一举多得。
不少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到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也就是说很多犯罪行为与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宁夏杀人喂狗案件中的凶手陈鹏,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中,这种优越的家庭让他变得肆无忌惮,父母的纵容与溺爱的,更是让他无法无天,最后成为了一个连环杀人凶手。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性格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和个体中大部分的性格成分都是环境作用所带来的。
那么环境作用就包括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个体以及那些在错误家庭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正确道德认知的人。
在个体小的时候,父母如果不对他的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那么他很有可能无法明白什么是善是恶,什么是应该的?什么又是不应该的?
悲剧的发生往往也都是有迹可循,也是可以制止的。这些错误的示范与案件,同样也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
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就应该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就应该教导自己的孩子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毕竟自古以来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坏人总是认为自己不是坏人
大家总是会说,做了亏心事就不会心里有愧疚吗?其实对于真正的坏人来说,他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亏心事,因为在内心中并没有觉得自己做过坏事,所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这些人没有所谓的良心。
一旦是他们自己认定的事情,就会毫无顾忌的做下去,这里说的也就是人判断事物的对错观点;对的或是不对的,都会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就像是路边的乞讨者,看见你在吃面包,但是你给他一份米饭的时候,他就会反过来谴责你,为什么你吃的面包反而给我米饭,真的是不知羞耻!这个现象其实也是基于我们很多的反思,乞丐的意识当中,总是认为,你有什么我就应该有什么,你吃的面包我就应该也吃面包,他们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早已经在潜意识中形成。
哲学家罗素曾经大发感慨说:“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麻烦,就是傻瓜和狂热分子对自己坚信不疑,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