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惯性

职业惯性

“职业惯性”,是自个儿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汇,是说人们往往会把从业过程中养成的习惯、做派、眼光、功架、执念带入日常生活,甚至影响之后长长久久的岁月。

从事财会工作的,平时在生活中,往往严谨刻板、精打细算,不说锱珠必较,至少盘算细密,决不粗枝大叶;当教师的,回到家中,依然一脸严苛,教训起人来往往跟训自己的学生似的;有些当医生护士的,兴许是职业习惯使然,在一地鸡毛的家常日脚里,一丝不苟地贯彻除菌环卫理念,一天洗十七八遍手还嫌不干净;像吾等与文字打交道久了的人,免不了酸腐气十足,看到广告啊、路牌啊、招贴啊上面的病句、错别字,就心中老大的不舒坦,恨不能立马上前去改了。其实,树长歪脖,花开奇葩,关卿底事?

现在的年青人,学得比较杂,适应性也强,今在城东企业点卯上班,明就到了城西另谋高就,工作比较跳脱,人也活得潇洒。不像我们当年,往往到了一个单位就从一而终,几十年不带挪窝的。很多人也因此没有了职业规划,没有了跳槽机会,更没有了按照自己的秉性爱好来实现自我发展的可能,最终只能按部就班、庸庸碌碌地熬到退休,职业生涯所给予的,无非是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枯寂。

当然,这种客观时势所造致的命定,也不一定全然不好,有些人正因为潜心于中几十年,在被动的磨砺中拓展出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在刻板的轨痕上开凿出了独领风骚的华彩,将浸润其中所得到的积累、所经受的锤炼、所造就的素养、所升华的体悟,在生命的旅程中时不时地映显出来,即便是退出了主流社会,依然熠熠有光。自己在史志部门工作了若干年,因为是半路入行,初学乍练,浅尝辄止,积不丰厚,术无专攻,但接触到了一些在这个行当里专注一生的长者,他们确实是要积淀有积淀、要见识有见识、要成果有成果,堪称业界翘楚,但凡说到相关事务,人们不用仔细思量,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么一拨人,虽为数不多,虽年事已高,但非他们莫属。文史如此,其他行当我想也大致如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心无旁骛,笃守其中,始有大成,一旦获取了足够的“资本”,惯性就可以是任性,成为烛照人生的一种支撑,施施然,华丽丽。

职业惯性的内涵是一种精神。从业者贵在对事业一往无前的追索,不畏路险,不怕挫折,不甘失败,跌倒了爬起来,从头再来。网上流传过“褚橙”的传奇,作为一个曾经的大企业老总,重重地跌了一跤之后,没有因此消沉,骨子里的创业因子促使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新起点,以不再适合的年龄,在并不熟悉的领域,再次展示了拓荒者的风姿,通过经年累月的打拼,终于重新赢得了事业的辉煌。

职业惯性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经常在路旁看到一些妇人在叫卖蔬菜,品种虽多,数量却不是很大,她们会主动告诉你:这是自家种的,有机的。在寥寥数语的交流中得知,她们的身份不再是菜农,城市框架扩展后,当从小生活的村落被湮灭后,她们成为了城市居民(或者叫“失地农民”)。但是,没有了田地的农民,还是放不下田园生活的过往,职业的惯性同样存在(不知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务农从来就是不算正儿八经的职业,人们填履历表时,“参加工作年限”一栏里从来就不包括务农时段),她们习惯于曾经稔熟的春播夏耘秋收,甚至搬迁进入城市后,依然一看到丁点儿田地,哪怕是路旁沟边的、小区角落的,就会兴致勃勃地去插个菜秧,浇个粪水,收个鲜嫩。至于从经济角度来说,卖菜收入几许,兴许不在认真思虑的范围之内,如今进了城的新市民,确实也不差这几个小钱。

职业惯性的基点是一种自信。新年伊始,市广播电视台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一场“走运”徒步活动,“走大运”与“走运河”,语意双关。受电台邀请,原先单位的两位早已退休的文史专家参加了音视频同步活动,应邀讲解大运河沿线的历史人文故事。古运河是城市的母亲河,活动沿线既是古运河风光带,又是历史文化和民族工业遗迹长廊,直播期间,两位专家轮流插播,分别讲了运河沿线的一些地名由来及相关故事。事后,他们说:“要讲的故事实在太多,但我们只是应主持人要求串插其间,如同花絮点缀一般,因此都不能讲得太长,也不能自由发挥。”不过瘾、不尽兴之情溢于言表。厚积薄发,驾轻就熟,自然傲骄。

(图片由“帮帮”拍摄)

2020年1月7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