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之四)‖ 四、唤起了我的回忆

2018年10月11日,我在云浮东站登上了开往广州南站的动车,开启了我重访母校的旅程。行程结束后,我创作了14篇随笔散文,并以《魂之所依——重访母校华中师范大学》为名,结集出版。如今时间过去差不多两年了,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让我激动不已。母校之恋,同窗之情,此生无法忘怀!

四、唤起了我的回忆

 

鲁金华(左)和鲁恩宏(右)在京山分院旧址

重访故地,其实就是为了重温旧梦,重拾记忆。

  面对荒凉的京山分院,回忆成了唯一的主题。一些来之前回忆不起来的东西,这时回忆起来了,一些来之前模糊的东西,这时清晰起来了。

  进入当年全班男同学住过的教室,我们指手画脚,回忆着当年谁睡这铺床,谁睡那铺床。房子虽然粉刷过,但水泥黑板还在,顶上的瓦片还在。物还在,人还在,只是变化都很大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我突然想起了秋冬时候,房子瓦脊上众多的黑色雀鸟,当时我不知道是乌鸦还是喜鹊。想起了1978年初冬下的第一场雪,我在房子向外看,然后跑出去欢呼踏雪……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的分院食堂,是非常宽阔和明亮的。如今门外衰草没膝,远远望去,两页巨大的斜瓦面压在两边的红墙上,感觉有点不堪重负。走进里面,抬头望,十几个架在两边墙头上的杉木金字架和金字架上的檩子、椽子,密密麻麻的,气势非凡。这种瓦顶,如今几乎已绝迹,今后是否还可以看到,真不敢多抱希望。说着说着,鲁金华说他想起了1979年元旦晚会上的表演,我则想起了入学不几天,丁成泉老师从武汉来到分院,在这里给我们中文系78级同学作报告。为了引起我们学习中国文学的兴趣,丁老师举《诗经·小雅·采薇》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例,说明中国古典文学情景交融的美妙。当时对中国古典文学认识完全是空白的我,第一次听到了这样诗句,竟然无法记录下来,是旁边周贵和同学让我看着他的笔记抄下来的。32年后,当我看到儿子五年级语文课本(人教版)收入了这几句诗,我不由得感慨万分!

  

京山分院食堂自拍(前排左起:李光满、山人、

刘平治。后排左起:唐承通、鲁金华、鲁恩宏)

其实,这种情况在当时一点也不奇怪。除了老三届(1966、1967、1968届高中毕业生),即除了当时年龄在29岁以上的同学外,其他同学都是在文革中上的中小学,对于他们来说,虽然考上了大学,但很多应该有的知识,还是空白。今天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在京山分院,我们的英语是从26个字母学起的,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汉语拼音学起的。我至今还记得叫我们语音的刘兴策老师一个一个声母、一个一个韵母教我们读的情景。

  就是在这个食堂,1978年底或1979年初,我看了越剧《红楼梦》电影。作为戏剧,唱是最重要的。必须承认,电影越剧《红楼梦》中的唱词写得非常好,唱腔也设计得非常好,以致放映到黛玉葬花的时候,很多女生都哭了起来,那呜呜的抽噎声,在偌大的食堂中回荡,让我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其实上大学之前,我也遇到过女生被电影情节感染流泪的情况,但这时候总会有人出来破坏这种气氛,令人不能沉浸其中。

  还是在这个食堂,当时已是大一第二学期中段,我看到学生们贴出大字报,坚决反对学院让我们二年级继续留在京山分院学习。不知道这些同学从哪里得来的消息,说学院因为桂子山的部分教工还无法从学生宿舍搬出来,因此学校准备让78级政治系、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二年级继续留在京山分院学习,而秋季开学的79级新生则无需到京山分院。这种安排,绝对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大字报于是一张接一张地贴出,有人甚至把加盖了华中师范学院政治部公章的《录取通知书》贴出来,把“一年级在京山分院学习,二年级回到总院学习”等文字用红笔圈起来,说华中师范学院言而无信,欺骗学生。学生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矛盾越来越尖锐。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分院领导把我们三个系的学生集中到行政楼前,一位自称“张胖子”的分院领导站在二楼的栏杆前说:“请同学们放心,暑假后,你们全部回到总院学习!”学生情绪于是平复如旧。

  

京山分院学教学楼,几年前

还是京山县技校的教学楼

教学楼是当年最气派的建筑。除英语外,我们当年究竟是在二楼还是三楼的大教室上课,在来的路上,我无法确定。当我来到分院后,站在这幢教学楼前,看着这幢在我人生中有地标式意义的建筑,我确定了,是在二楼的大教室。并且想起了马老师在讲国统区文学的时候,专门抽出时间给我们朗诵高兰的朗诵诗《哭亡女苏菲》:

“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的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的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凄迷……”才朗诵了开头的几句,马老师的眼泪就噼噼啪啪地掉了下来,不少女同学也禁不住抽泣起来。“姗姗而来的是别人的春天,鸟啼花发是别人的今年!对东风我洒尽了哭女的泪,向着云天,我烧化了哭你的诗篇!小鱼!我的孩子,你静静地安息吧!夜更深,露更寒,旷野将卷起狂飙!雷雨闪电将摇撼着千万重山!我要走向风暴,我已无所系恋,孩子!如果你听见有声音叩着你的墓穴!那就是我最后的泪滴入了黄泉!”马老师朗诵到最后,已是泣不成声,而整个教室更是一片哽咽……

  在京山分院,我们的精神是富足的,但物质是贫乏的。施秀娟同学组诗《留一坛心事到日暮苍山》中的《朝花夕拾》是这样写的:

从京山到桂子山,坐同一个教室/吃一个锅煮的萝卜白菜,一样寡水缺油/那是一代人饥渴的求学路/幸而遇到一群博雅敬业的老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充实七八级同学饿得发慌的心灵/瘦弱的我们,从此精神富足

  诗真的写得很好,但我似乎对其中“吃一个锅煮的萝卜白菜,一样寡水缺油”感受尤其深刻。是的,饿,是我在京山分院学习时生活上最大的感受。当时国家给我们的伙食费标准是14.5元,本来不低,但由于当时国家还实行凭证供应粮油、肉食制度,且分院的食堂完全是官商的做派,每顿饭只提供两个菜,肉是点缀,最多只有薄薄的一两片,没有选择。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顿肥猪肉!

  本来,我此行是必须看看当年蜿蜒而去的梭罗河的。当年,我曾经多次到河里游泳,暑假前还到附近的村子,以5分钱一个的价格购买鸡蛋带回广州给亲戚。但当我们走到水塔前,我们不得不终止了脚步,因为当年通向梭罗河的小路看不到了,只有一片藤蔓、杂草。我想,39年前水量充沛的梭罗河,现在也许已经断流、干涸了。但后来听潘会棕同学说,梭罗河京山分院段已成为了水库。

  京山分院今日的破落,确实让我无法高兴,但唤醒了我的回忆。而且重访京山分院,圆了我多年的梦,遂了我多年的愿,是非常值得的。

  离开京山分院,我们在孙桥一家饭店吃午饭。期间,我把我写好的《重访京山分院》五言律诗二首发到了桂子山7804班群:

1979年春季入住的京山分院学生宿舍,

几年前还是京山县技校的学生宿舍

十年浩劫,桂子山学生宿舍多为教工所蜗居,致华中师大1978级之政治、中文、历史三系新生须就读于三百里外京山县孙桥镇之京山分院。1979年7月,三系学子告别分院,于今三十九年矣。毛润之先生词云:“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九年又何尝不是一瞬?今日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想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则年近花甲,真个是阅尽千帆,归来已是老年。赋诗二首写怀。

其一

魂牵卅九载,谁解子衿心?

池草咏春色,梨林听鸟音。

番文河畔读,云影水中寻。

故地今来访,无庸寄苦吟。

其二

学海扬帆地,期年牵我心。

英文认字母,林子读拼音。

书信家常寄,荤腥碗莫寻。

今秋得重访,欣作白头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