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三十三回 · 屈大均应邀前来西宁县 众诗人踊跃唱和山响亭

第三十二回

屈大均应邀前来西宁县

众诗人踊跃唱和山响亭‍

清末西宁文昌桥

话说张溶的亭子建成后,张溶写信给屈大均,邀请屈大均到西宁一游。张溶本来不认识屈大均,但久仰他的大名,因此从河南到广州后,张溶先到番禺拜访了这位清初岭南大家,二人一见如故,非常投机。张溶到西宁任职后,双方书信往来不绝,竟成为了深交。

春日的西江风平浪静,江水盈盈,一只人称四柱厅的小船逆流而上,来到了锦石山下。一位老人站在船头,仰望这锦石山,但见山为一柱,拔起如削,高百余丈,状若兜鍪,旁无附丽,万蕊千葩,烂若丹霞。于是口中喃喃而语:

繄性天柱,实砥牂牁。

万里南渎,至此无波。

效灵汉室,臣服王佗。

蛮椎大长,罔敢称戈。

大夫奉使,来指山河。

看官,这几句不是一般的韵文,是这位老人后来写的《锦石山铭》中的开头几句,意思是:

天柱一样的石山华表石,

真的是西江的中流砥柱。

这条在南方奔腾的大江,

到此波平浪静水流不速。

石山显灵保佑大汉江山,

让脱离中央的赵佗驯服。

让结着椎髻的南越酋长,

不敢说用武力对抗汉族。

陆贾大夫奉命出使南越,

指点山河重入大汉版图。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的屈大均。

屈大均,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屈大均的四柱厅在罗旁水口转入文昌江。但见河道弯弯曲曲,前面的山好像把河流截断了一样。一位打鱼老翁坐在罾筏上,上面插着一支从山上采来的野花,让人觉得情趣无限。岸上,采药的人在悬崖峭壁上攀爬采药,身手敏捷。村庄,牛羊满野,鸡豚成群,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随即,又来到了一个山口,一群白鹭见有船来,倏然飞去了前面,岸边春草碧绿如染,山上山花烂漫……文昌江的景色,让屈大均真的有点目不暇接。这时,河道的弯道更多更密了,还是浅滩,船行相当艰难。近两个时辰之后,屈大均看见了前面的西宁城。时候已近黄昏,隐藏在山中的佛寺传出了几声悠扬的钟声,樵夫正挑着柴薪赶回家。屈大均听人家说过张溶在西宁的工作不错,这几年把西宁治理得很好。马上就可以看见张溶知县了,屈大均心里非常高兴。

四柱厅溯文昌江而上,屈大均是一路有所见一路有所感一路有所写,在来到达西宁城前,写下了《舟入罗旁之水将访西宁张明府有作》(四首):

其 一

水断频无路,山开渐有林。

花愁渔父识,药喜野人寻。

鸡犬仙家物,牛羊太古心。

炊烟时一起,缥缈白云深。

其 二

山口一溪分,舟随白鹭群。

花寒因向水,石湿为生云。

草色千峰染,林香万壑薰。

湾环殊未已,滩路苦纷纷。

其  三

溪尽山城出,高高在乱峰。

厓飞千树瀑,石响一林钟。

叶落传人语,沙干失虎踪。

夕阳茅店小,樵影下寒松。

其  四

泷西山水县,喜有令君贤。

瀑布为膏泽,桃花引客船。

夷门公子礼,新语大夫篇。

定识相留处,行春白鹿边。

第一首诗歌的大意是:

小山把水流截断河流像已尽头,

岚气收起大山逐渐露出了真容。

山花害怕渔父欣赏被他摘了去,

当地人喜欢采药不惧悬崖高耸。

鸡犬让我想起一人得道的典故,

牛羊满野很有太古时代的遗风。

远处一缕温馨的炊烟袅袅升起。

几户人家隐藏在深深的白云中。

第一首诗歌的大意是:

来到山口我看见一条小溪汇入,

与船为伴的是一群飞翔的白鹭。

花朵开得不热烈是因太近江水,

石头湿润是为了让云在这卷舒。

春草碧绿群山像染了颜色一样,

山花烂漫芳香弥漫在千沟万谷。

河湾一个接着一个远远没到头,

滩多水浅船儿行驶确实很艰苦。

第三首诗的大意是:

西宁山城出现在文昌江的尽头,

山城四周重叠的群山又高又陡。

悬崖上的瀑布从林梢飞泻而下,

水击石响林中的佛寺钟声悠悠。

树叶似乎是被说话的声音震落,

水退之后老虎也不在沙滩停留。

夕阳照耀着茅草盖成的小旅舍,

樵子挑着柴从茂密的松林奔走。

第四首诗的大意是:

有山有水的西宁县在泷水西面。

有幸遇到张溶这样贤明的知县。

众多的瀑布是张溶爱民的恩惠,

两岸桃花盛开引导着我的客船。

来自河南大梁的张溶礼遇士子,

我的《广东新语》在此会写出新篇。

一定记住我在西宁游玩的地方,

春游就到骑白鹿隐士的山林边。

四柱厅很快到了西宁城外的码头,屈大均从这里上岸,来到县署,已是黄昏。门子通报番禺屈大均来访,张溶赶紧到县署大门迎接。然后安置屈大均住下。

次日,张溶带屈大均看他刚修建好的亭子。来到现场,屈大均大赞亭子选址选得好。张溶请屈大均给亭子命名。屈大均想了一会,觉得以“山响”名此亭最有雅意。张溶一听,大赞“妙!妙!妙!”

看官,以“山响”名此亭有何妙处?作者给你道来:南朝画家宗少文徜徉山水,饮溪栖谷30余年,画山水时,能够以形媚道,畅其神韵。后因年老多病回到老家江陵,酷爱游山玩水的他,于是把所游历过的名山名川画出来,挂在墙上,或直接画在白墙上,然后在床上半躺着,边喝酒边弹琴边细细品赏画里的山水。他说这是卧游,有一种在幻觉世界里遨游的舒畅。并说:“抚琴动操,令众山皆响。”意思说,那画上的千山万壑,都好像回荡着他琴声的旋律。了解到了这个典故,就知道以“山响”命名这亭子的妙处了。

张溶对屈大均说:“我和我的客人也常常在亭子抚琴动操,先生用'山响’命名这亭子太妙了!”

屈大均觉得“山响”这个亭名是好,但得有书法大家来题写匾额才行。这时,他想到了岭南隶书第一家——罗浮的陈恭尹。

陈恭尹是屈大均的好友,屈大均写信请他给张溶知县题写“山响亭”匾额,陈恭尹自然不会推辞。陈恭尹择定吉日,沐浴熏衣,“山响亭”匾额的题字一挥而就,然后题上款识。

张溶让城里的雕刻师傅在一块香樟板上刻上陈恭尹“山响亭”3个苍劲古拙的隶书和款识,做成匾额。当反复油过桐油的匾额悬挂起来后,山响亭就正式落成了。

这天,张溶和屈大均以及城里几位文人举行了一个雅集。张溶站在亭子前,回头欣赏玉枕山等山峰,蜿蜒绵亘;左边看文德山,右边望武功山,山峦重叠,高耸苍翠,彷如图画。不禁对自己说:“在西宁,有此一亭足矣!”

众人在亭子中坐下,仆人在亭子外用木炭生起炉子烹茶,水是一早从龙井山的龙井汲回来的。茶叶是春前采摘的本县大社茶。一会儿,茶就烹好了,大家喝着清香的山茶,看着前面茂密的竹子,茶香与竹树的清幽气息交织在一起,沁人心脾。这时,张溶拿起他的古琴,轻拢慢捻地弹了起来,但觉琴声飘荡,松树在风中翻起松涛,谡谡而响,泉流声与鸟儿声更好像在互相应答。但只弹了几下,张溶就停止了。大家愕然,问:“知县为什么不弹了?”屈大均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大家于是侧耳倾听,鸟鸣声、松涛声、涧水声、飞瀑声仿如一首大自然的交响乐曲,美妙极了!

来宾们都说,这个山响亭,足以让张溶知县每天都开心快乐!但其中有一位来宾却不这样认为。张溶曾经告诉他:“因为要留下来侍奉祖母,父母亲都不能随他来西宁接受自己的孝养。”所以他认为,张溶先生在离家万里的西宁县,每次来到这座山响亭,都将会触动他的思亲之情。就像狄梁公登太行山南望故乡一样,每当看见白云孤飞,就会对身旁的人说:“我的父母亲就在这片白云下面居住。”然后站着,久久凝望,直到白云飘去,才会下山。他说,狄梁公登太行山眺望云霞的心情与张溶知县登山响亭眺望云霞的心情是一样的。

看官,你道此人是谁?怎么如此明白张溶的心?原来此人姓林名之牧,字木文,号松亭,浙江嘉兴人,流寓岭南,著书揽胜。当时正好揽胜到西宁,与屈大均一样,成为张溶的上宾。

山响亭落成后,屈大均建议张溶搞一个全省性的诗人唱和活动。张溶自然十分赞成。有岭南文坛领袖屈大均提议,岭南诗人踊跃参加。活动首先由彭孙遹以《题山响寺》为题,写了2首诗:

其 一

冰署悠然对万山,浮岚耸翠画图间。

使君拄笏闲吟啸,静看纤云自往还。

其 二

榕阴面面拂孤亭,花绕回栏竹覆屏。

最是挥弦新雨后,琴声时和涧声听。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

在县署悠悠然然地对着群山,

群山岚飘翠耸好像图画一般。

张溶知县闲来在山响亭吟咏,

静看那云彩飘荡时聚又时散。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

亭子四面是古榕拂面的浓荫,

花绕曲栏美如画屏衬以竹林。

最震撼是新雨之后挥手弹琴,

琴声不时和着涧水奏出强音。

张溶随之以《前题酬原韵》和诗二首:

其 一

官衙四面抚溪山,坐我千峰万壑间。

昼永庭闲人吏少,朝云飞去暮飞还。

其 二

谩劳佳句谱荒亭,绝壁琳琅映翠屏。

宓子少文今已远,遗弦果否许重听?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

四面溪水何高山把县衙来抚摸,

我好像在千峰万壑之间来静坐。

庭院寂寂里面看不到百姓官吏,

云彩早晨飞去回时已快要日落。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

徒劳地写出佳句把山响亭唱诵,

玉石般的峭壁像一道绿色屏风。

宓子缺少文采而且离我们久远,

他留下的琴弦可否让人再弄弄?

屈大均以《和前韵》和诗二首:

其 一

官舍苍苍万叠山,琴声半落瀑泉间。

春风只自弦中出,吹得桃花去复还。

其 二(此首换韵)

拄笏朝来见翠屏,瑶琴色映数峰青。

陶公自有无弦者,写出弦音满讼庭。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

县衙四周是重重叠叠的苍山,

琴声散落在飞瀑与流泉之间。

我弹奏出的琴曲如缕缕春风,

桃花随水漂去又漂回到眼前。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

张溶知县为官有高雅的情趣,

在青峰围绕的山亭弹奏琴曲。

好像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的琴,

堂上无讼事充满古琴的旋律。

清初“岭南三大家”除了屈大均外,其余二家是梁佩兰和陈恭尹。他们都是屈大均的好朋友,与张溶关系也很好,按理他们也应参加这一唱和活动。

未知梁佩兰和陈恭尹是否参加山响亭的唱和,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