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四)
曾子是继孔子之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子思想的影响下,孝文化在嘉祥得到不断发展。2017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研讨会的相关论文我们已经推送完毕。为进一步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孝道,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现在,我们会陆续推送首届和2012年海峡两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讨会收集到的论文。今天推送的是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孔子研究所所长、辽宁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星杰的论文《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及其现代启示》,共分七次推送。
二、先秦儒家忠孝观的思想特征
先秦儒家的忠孝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以下突出的思想特征:
第一,对等性—主张君臣父子人格上相重
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即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这里,强调了君臣之间人格上的对等性。同时,也强调了“君使臣以礼”是“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担任鲁国大司寇,参与重大决策的孔子,当他感到当权的鲁君和李氏腐败和无礼已经达到了令人失望的程度时,就毅然气愤地挂印而去周游列国,寻找发挥才能实现理想的新天地。
孟子的主张比孔子更为激进。孟子认为: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上,君主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主张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中“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从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被后儒誉为“春秋内传”的《左传》中认为:“贱妨贵,少陵(凌)长,远间亲,新问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隐公三年》)就是说,卑贱欺压尊贵,年少凌辱年长,疏远挑拨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欺侮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逆”。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而行,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友爱,弟弟恭敬,这是“六顺”。舍弃六顺而效法六逆,就会加速祸患的到来。作为国君,务必尽力消除祸患。可见,先贤所说的“六顺”,就是理顺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互动性—主张君臣父子心理上互换
在先秦儒家的忠孝观中,非常讲究忠恕之道,忠就是尽己之心,尽己之力去为人;恕就是心比心,推己及人,由己心推人心。通过角色互换的心理体验,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左传》中说:“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韦,臣共(恭)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昭公二十六年》)就是要求世人做到:国君有令,臣子恭敬;父亲慈爱,子女孝顺;兄长仁爱,弟弟尊敬,丈夫和气,妻子温柔;婆婆慈祥,儿媳孝顺。这就是“礼”。国君发令没有失误,臣子恭敬忠心无贰,父亲慈爱精心教育,子女孝顺又能规劝,兄长仁爱而又友善,弟弟尊敬又能顺从,丈夫和气讲究道义,妻子温柔端庄正派,婆婆慈祥听从规劝,儿媳顺从又能委婉陈述道理。这是“礼”的最侍表现。这里体现了尽己之心、尽己之力的“忠”,更多地体现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