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忆旧
这是张网上的照片,像极当年的老家巷子。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民俗中的小年。小年是有些旧俗的,只是我已经忘记地差不多了。
晚上回到家,已经是七点多了。吃饭的时候,母亲说知道我回家会晚,就没有等我,已经打发完“灶爷”了,说我吃完饭了去磕个头。我说都打发走了,还去磕什么头,磕给谁啊?当时是有些不屑的,然而在刚才的某个瞬间,突然有了些触动,突然就想写点东西了。想念叨念叨童年时候过二十三的一些旧事。
所谓“灶爷”即是灶君,我家旧俗称“灶爷”。还有一个称呼是“灶爷阿娘”,“灶爷”算简称。“阿娘”一词,在此地的方言里,是大妈的意思,而在我家的旧俗中,是母亲的意思。我的上一辈们,大多以此称呼母亲。除了灶君,对于菩萨,乡人们也是有这种男女混杂的称呼,即所谓“菩萨爷”,搞不懂什么原因。
离家颇久,对于许多旧俗,都是陌生的。加上不时觉得这些东西都太过迷信,又麻烦,常常是排斥的,于是越发陌生了。只是年龄渐长,虑事渐多,慢慢就有了些不一样的感触。比如此刻,就特别想写点东西。
记得小时候,父亲还在,我们兄弟也尚没有远赴天涯,每年的小年,还都是郑重其事的。常常是早早吃完晚饭——一般是长面条,即臊子面,乡俗称为“长饭”,算是挺正式、隆重的一种面食,一家人都跪在厨房的灶台前祭灶的。当然厨房是被称呼为“灶火”的,亦不懂为什么。
灶台是砖或土坯砌成,顺着烧火通道前后设两口锅,一口大锅,叫前锅,主要是做饭炒菜蒸馍,后面一口小锅,叫后锅,是利用灶膛里柴火余热的,里面常常会坐上半锅水,饭熟了,水也热了。或者把炒好的臊子之类的就热在里面。有些家庭给老人或者孩子开小灶时,也会在后锅里做。后锅挨着山墙,烟道顺墙布设。
祭灶的时候,一家人跪在灶台前,父亲准备好印有奔马飞天的黄表纸,燕麦秸折成一寸多长的小段,加上麦子、黄豆、大米、小米等组成的所谓马料一小把,点起香,插在香炉里,拔起后锅,在锅膛里用火点着黄表纸,然后把从后墙上神龛里面取下来的灶君像也一起烧着,随后撒进马料,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请灶君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后一家人跪下磕头,门外有人听到号令后放起鞭炮。意味着飞马吃饱喝足,驮着灶君上天去了。祭灶事就算结束了。就算是把灶爷打发上天了。
当然二十三还有接先人的习俗,即家里故去的祖先,然而在父亲还在的时候,爷爷奶奶也都在,在我家,没有这样的事。而他故去之后,天涯流落的子弟,却早把这一习俗扔到脑后了,想想无人去接的孤苦伶仃,也是挺不堪的。